对话蒙牛CEO卢敏放:国际化再造半个中国市场,10年国际收入占
时间:2019-04-07 00:2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对于蒙牛乳业而言,2016年上任的新任CEO卢敏放无疑是一位变革者。上任之初,卢敏放即对内实施了大刀阔斧的事业部制改革,重新引入狼性文化,推动数字化改革,并收编了国内最大的原奶企业现代牧业。正当市场认为蒙牛将集中力量和伊利在国内市场一较高下的当口,卢敏放却分兵一路指向了海外市场,强势推动蒙牛国际化,2018年在打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业链的基础上,进军东南亚市场。当年底,蒙牛在印度尼西亚开业了中国乳品企业在东南亚的第一家工厂。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卢敏放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解读蒙牛在国际化、数字化等战略背后的思考。 国际化聚焦亚太 第一财经:蒙牛这一轮国际化的战略出发点是什么? 卢敏放:从整体行业发展上看,目前国际前十大乳企中,除了两家中国乳企,其他8家都是有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的体量,全球布局对于未来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国内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只有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从国内乳制品的消费习惯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增加了吃比萨、喝牛奶、吃西式烘焙产品的习惯,因此我们预判未来乳制品消费追赶上国际水平的时间不会太远,也许10到20年就可能实现,未来乳制品市场增量空间巨大。 但国内的原奶资源并不能匹配这一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原奶的自给率不足70%,而如果未来人均消费乳制品水平快速与世界接轨,而国内原奶的增长速度不及消费增长速度,就将使国内的原奶的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这也倒逼乳制品加工企业要向世界进行资源布局。 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趋势上看,正在从China for China 逐步转变为Global for China ,下一步将会是China for Global 最终则是Global for Global,比如像雀巢、达能也是同样的模式。 第一财经:我们注意到,与蒙牛有所不同,雀巢、达能等跨国企业并不仅仅是乳企,也是多元化的食品企业,同时,由于上一轮“超级全球化”的退潮,全球化生产的模式目前也面临新的挑战,你所推动的蒙牛国际化有怎样的战略模式考虑? 卢敏放:对于蒙牛而言,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布局到市场、人才、品牌、研发等环环相扣的阶段性过程。 蒙牛国际化的第一步是资源布局,由于全球乳业资源供给不平衡,因此我们在大洋洲和欧洲进行了资源性布局,包括在新西兰投建生产基地,主要从原料供应角度考虑。 在完成了资源布局后,我们选择了东南亚市场作为突破的重点,而这也是中国乳企最值得掌控的市场,东南亚有6.5亿人口,相当于半个中国市场,而且当地乳制品消费落后于中国,目前我们建成的印尼工厂一方面在当地生产销售蒙牛产品,另一方面也计划出口到周边的国家。 我们认为,东南亚市场的布局是蒙牛整个国际化战略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将东南市场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新加坡等标杆性国家;第二梯队是越南、印尼等快速发展的国家;第三梯队是缅甸、孟加拉国等待发展国家。把这三个梯队做好,就规模而言相当于新增了半个中国的市场容量。 第一财经:蒙牛国际化在品牌上是怎么考虑的?继续打蒙牛的品牌,还是创立新的国际化品牌? 卢敏放:在产品和品牌策略上,产品要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品牌上则以蒙牛品牌为主,辅以一些子品牌。 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品牌,蒙牛成为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就是基于这个考虑,这里也借鉴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消费企业,尤其是电子产品企业的做法,他们当时都是通过接入这种世界级大平台来进入全球市场的,国际化品牌的打造是需要我们接下去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拥有了国际化的供应链和品牌后,还需要有国际化的研发和人才。在人才上,蒙牛的思路比较强调“Localization”,在蒙牛收购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企业中,只派驻了1~2名中国人,主要依靠当地团队。通过管理外国人,形成一套国际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体系,培养我们自己的国际化思维,同样有一个梯队的人才可以随时外派到当地负责运营,比如可以调澳大利亚的管理人员负责其他国际市场的管理,这样蒙牛的国际化就初见雏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