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
时间:2019-04-06 17: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积极适应国内外糖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我区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推动糖业“二次创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题词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生产能力、保护蔗农权益、放开甘蔗市场、兼顾地方利益、整合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糖业产业,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糖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我区糖业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利益联结、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破除阻碍行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全面推行规范化订单农业,创新糖业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糖业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培育糖业发展新动能。
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对标全球糖业发展先进水平,针对糖料蔗生产成本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集中攻坚,重点突破,补齐短板,走现代糖业集群式发展之路。
统筹兼顾,互利共赢。明确各方责权利,坚持有利于基地巩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原则,切实维护好涉糖涉蔗各方权益,推动糖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现代糖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把我区糖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糖料蔗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糖料蔗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蔗糖分达14%以上,其中500万亩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称“双高”基地)平均亩产6吨以上。糖料蔗生产能力6000万吨以上,产糖能力700万吨左右。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争创一批国家级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其中“双高”基地综合机械化率达85%,机收率达70%。
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发展壮大制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制糖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大型制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原料足、成本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糖厂,糖厂原料蔗平均满足率达80%以上。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产值达150亿元左右。
现代糖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商贸、金融、物流、科技等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健康有序。
二、完善糖料蔗购销市场机制
(四)完善订单农业。深化糖料蔗购销体制改革,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规范化订单农业。充分尊重种植主体和制糖企业的自主权,由双方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明确糖料蔗收购价格、收购范围等。鼓励糖料蔗收购按质论价。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区域单位,鼓励和引导经联社、合作社、种植大户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支持制糖企业通过优质服务建立原料保障基地。(责任单位:各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糖业发展办、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
(五)规范订单合同。自治区糖业主管部门制定订单合同规范文本。合同主要内容包括面积、数量、品种、价格、质量、扣杂标准、合同时限、蔗款结算时限与支付方式、制糖企业扶持措施、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责任单位:各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司法厅、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
(六)保障各方权益。支持制糖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自建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稳定原料来源。各级人民政府要整合农业扶持政策,引导制糖企业加强对种植主体的服务,加强订单农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糖料蔗种植主体收益。糖料蔗按订单合同外调加工所产生的增值税及其附加属县(市、区)分成部分归糖料蔗调出县(市、区)。(责任单位:各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财政厅、统计局,广西税务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