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江西“职业打假人”活跃 曾月入过万曾被人打(2)

  对此,曾在南昌市场监管部门任职多年的一线执法人员向中国江西网记者透露,在前几年针对职业打假人的投诉,只要确实是商家存在问题,都会处理。“比如对某一样商品的投诉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分开投诉,这样奖励更多,直接导致一线执法人员时间不够用,也耽误了处理正常消费者的维权投诉。”上述人员坦言,职业打假人目的不纯,非普通消费者,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对职业打假人的支持率也有所下降。

 

  【看法】

 

  打假人:借着维权名义损坏维权人名声的将被淘汰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而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不少人对此解读为“职业打假人”的日子要结束了。

 

  作为职业打假的当事人刘先生认为,造成职业打假人目前的窘境,一方面有客观的原因,确实存在一些专业的维权者,真的是为了利益突破了道德底线,肆意放大了自己的权利,甚至有些人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一味的将所有的职业打假人视为“敌人”。

 

  “很庆幸的是,我们在维护自己权益,伸张了正义,同时兼顾了公众的利益,我觉得这就是价值。”在刘先生看来,很多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国家需要有些人能够站出来不顾自己的安危提出看法,让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做一个回应。

 

  “现在政策越来越明朗了,那些借着维权的名义,来损坏维权人的名声的,那些不专业的人士会逐渐淘汰。”刘先生表示,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遇到了假冒伪劣商品,还是会去主张自己的权利。

 

  市民:打假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假货的盛行

 

  职业打假走到今天备受争议,有人说很大程度净化市场了,也有人说知假买假行为可耻。随着职业索赔现象社会危害性的日益凸显,有关遏制职业索赔的呼声渐高。

 

  在某超市当管理人员的张先生,一提起“职业打假人”就感到紧张。他认为,现在“职业打假”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最怕不小心卖了假货,就被这些“职业打假人”盯上。他告诉中国江西网记者,虽然自己没有遇到过“职业打假人”的恶意索赔,但看到过商家被“职业打假人”知假购假,索赔到倾家荡产的新闻。所以对于新规的出台,张先生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商家的利益。

 

  也有人觉得,靠普通消费者去辨别假货、获取专业证据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职业打假人因为掌握专业知识,往往对造假、售假更具威慑力。 “‘职业打假人’的存在,能发现更多的假冒货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假货的盛行。”南昌市民万女士说。

 

  专家:合法与违法职业打假有区别不能一刀切

 

  江西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颜三忠说,随着职业打假发展,出现了恶意打假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的现象,国家对职业打假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从最初态度比较模糊逐步态度明确,即一般消费领域,不再支持职业打假行为,主要体现在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态度、最高人民法院态度日益明确,认为根据消法规定的消费者必须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知假买假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不能适用消法惩罚性对欺诈行为惩罚性赔偿规定索赔高价赔偿,只能适用合同法规定要求退货或赔偿实际损失。

 

  颜三忠认为,判断消费者的标准,不是以购买主体的主观状态,而是以标的物的性质为标准,只要他购买的商品是生活资料,他就是消法所指的消费者;消费者打假多少次就能转变为职业打假者,难以给出这样的标准;法律规定消费者有权主张惩罚性赔偿,表明法律支持打假,打一次假是好事,打十次假不可能变成坏事。

 

  职业打假的边界在哪?颜三忠认为应该是法律规范。对于职业打假案件的处理,要区别具体情形,不能搞一刀切。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