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
时间:2019-12-07 14: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粮食产业是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国粮粮〔2019〕24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要求
到2022年,初步建成与我省省情和粮情相适应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粮食流通渠道顺畅有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绿色优质粮食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增加,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基本健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力争到2022年底前突破850亿元;规模以上粮食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十亿的企业数量达到15个以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全省粮食优质品率逐年提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多元化消费需求。探索符合我省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加快延伸产业链
(一)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向下游延伸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在育种、种植、收购、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物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鼓励粮食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成产业联盟,共同制定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创新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适度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推动粮食加工逐步由粮食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特色产品转变。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研发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旅游休闲食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性产品、生物制品,做大做强沿海休闲食品加工业聚集区。引导企业加大对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对米糠、碎米、麦麸、饼粕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三)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各地依托省内粮食主产区、大型粮食储备库、物流园区、加工集聚区、粮食批发市场等,发展粮油食品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加大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力度,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发展集安全仓储、“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流转、加工销售、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全链条粮食物流园区。
(四)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开展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拓展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功能,多渠道开发富余仓容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农村电商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
三、着力提升价值链
(五)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择优遴选“中国好粮油”产品,发挥“中国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种植绿色优质粮食品种,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强化基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从源头上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第三方检验监测服务,推动从单一检验服务向技术咨询、标准研制、检验培训等综合服务转变。继续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在符合条件的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等,着力解决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不平衡不稳定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五优联动”良性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