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原理讲“大”文章 食品安全治理当过程监管与严厉处罚并重
时间:2019-12-03 10: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机构改革、产业优化等多维度上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更是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了全链条覆盖。
以婴幼儿乳粉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条例就不下20个。在如此密集的举措下,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得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抽检合格率更是自2014年以来稳定地保持在99%以上,近一年多更是稳定在100%的抽检合格率,消费者信心因此得以显著恢复。
2019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产业规划、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采取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着监管抽检成本高居不下的巨大挑战。这一方面体现在频繁、密集、全覆盖的监督检查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用在原料和产品安全自检上的成本大幅度提升,可能因此推升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对消费者福利和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以生鲜乳为例,乳品企业每批次产品的检验费用就高达1-3万元。按照《意见》,到2020年,我国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4批次/千人,以总人口14亿计算,意味着每年的抽检总批次为560万批次,其成本之巨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不是就一定要建立在高频率、全产品、全项目的检测检验,也就是全过程监管上呢?短期内,这种方法的效果毫无疑问是立竿见影的,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国情来看(比如,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的小规模户为主,小微食品生产经营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仍占很大比例等),全程监管可能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但从长期来看,全程监管在经济上的成本收益问题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决定了全过程监管治理方式的可持续性,甚至影响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
本文力图从一个十分简单的经济数学原理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在加强过程监管的同时,可通过从重处罚对主体违法违规动机构成震慑,从而可减轻过程监管对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方的重压,这对于抽查检验成本越高的食品类型、供给环节以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不安全生产经营行为尤其有效。
理性预期理论分析企业违规的“得”与“失”
经济学上的理性预期理论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生产者的决策是在对预期收益(EU)和预期损失(EL)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最优选择。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损失时,就可能违法违规,反之则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就是,在一个生产企业在决定是否要采取不正当的生产活动时(如违法添加),企业会首先预判这样的活动给其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与损失。当预期损失小于预期收益(EL
那么,企业的预期损失怎么计算呢?按照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预期损失等于违规被发现的概率(p)乘以被发现后面临的惩罚(L) ,也就是,EL=p*L。这里的惩罚(L)既包括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处罚,也包括市场对企业的反馈。从这个简单的公式来看,提高企业预期损失的办法有三种:一是惩罚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发现其违规的概率,即侧重过程监管,二是发现违规的概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惩罚力度(L),即强调违法惩处;三是过程监管与违法惩处并重。任何试图增加企业预期损失的努力都不外乎这三种基本做法。
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从重惩罚
上述企业违规预期损失给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启示就是:在强化对食品安全过程监管的同时,应对违法违规行为从重惩罚,并严格执行。原因如下:
一是,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发现违规的概率低、成本高。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生产企业知道是否采用了某些禁止的工艺或原料、添加剂等,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并不知道或者很难知道。这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本质上变成了监管机构试图揭示企业努力隐藏的行为,其难度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正相关,越不对称难度就越大。其次,在企业违规的前提下,监管部门是否能发现违规取决于两点:一、监督检查的力度(如全检力度就高于抽检),力度越大通常也越有可能查出来;二、抽检检验的精确度,精度越高也越可能准确发现问题。然而,前者不仅需要大量的监督检验资源,包括人员、经费等,还有可能延缓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速度,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后者则对检验技术提出巨大挑战,需要大量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显然,无论是加大检查力度还是提高检验精准度都面临着成本高昂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