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曳供应链:从颠覆到融合,用产业互联网的思维做生鲜(2)
时间:2019-12-02 14: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存储过程中,我国冷链行业也没有特别良好的IT系统去支撑管理,以至于在整个冷链运输过程中,经常会有中间断链的情况;同时,运输过程中是否脱冷,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以果蔬为例,冷链过程断链比例高达67%,损耗量高达15%(美国的损耗量约为5%),损耗价值超过5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这个现状之下,我们会看到整个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都急需一个新型的冷链体系出现。 从上游来看,全球的原产地企业越来越多的希望避开中间环节、避开经销商,能够把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通过网络就能买到生鲜产品。 整个国家也在推动食品安全政策,尤其是在去年猪瘟之后,活猪禁止跨省运输,需要冷链存储和运输条件来支持猪肉的流通。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例如开放了美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十几个国家的牛肉、猪肉进入中国,这些产品一定是需要冷链的存储和运输。 从下游来看,互联网是透明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看到上游更多的产品,他们希望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他们对新鲜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对个性化、品牌化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升级之下,对品质的需求也激发着消费者为额外冷链成本付钱。 由此看来,传统冷链已经满足不了如今市场的需求,困局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无法提供覆盖全国的冷链服务 2、无法提供B2B+B2C的综合服务 3、无法提供全链路的IT系统服务 4、无法提供综合的冷链解决方案 第二步:解决问题 对困局中的传统产业,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连同、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将释放巨大潜能。 1、去中间化:直接连接,缩短价值链 我们知道,一件产品从原产地采出,最后传递到消费者的手中,其间会经历漫长的分销和流通——包括工厂、经销商、批发商、零售终端和电商在内的各方,由此形成供应链。 越复杂的供应链协作体系,链条中的企业交互往往也存在着巨大的沟通成本和信息损耗——过去很多企业赚当中的差价,也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所以,在生产和供应组织环节中提供一套“中台”能力的企业,就有机会显著地改善行业的成本利润模型。 这便是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去中间化”,其目的是信息透明、流程高效。能够帮助产业去除不增值的冗余环节,提高效率。不同市场之间的隔阂将会被打通,供求信息在市场之间的传导将会变得更为迅速。 比如生鲜产业,过去生产商、品牌商是把产品卖给批发商、超市、卖场,现在是产品进入互联网,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或者零售终端,接近于产地直达终端消费者,需要的是连接原产地到全国任意终端消费者的冷链物流体系。 这样的体系不仅能避免“断链”、让各个区域的消费者都享受到冷链的服务,还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去中间化,提升毛利空间。 九曳供应链通过五年的发展,建立起了较大且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包括全国24个生鲜物流中心、30+鲜仓、1800+干线,在500多个城市实现次日达的配送能力。张冰表示:“我们希望搭建的体系能够成为全球公共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同时基于客户与我们在全国共同的协同。”
对于跨境企业,通过在全国建立起来的冷链智能物流网络,九曳供应链能为全球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提供一站式、初端开始到终端交付的一体化服务,能够在保证新鲜、健康的情况下,把全球各地的产品交付给终端消费者。 同时依托整个冷链物流服务的网络,给品牌商提供一站式的分销服务,包括店铺的代运营、品牌的市场推广等,企业不需要自己找资源,增加额外的流通与信息成本。 2、去中心化:调动资源,解放生产力 我国冷链行业冷藏车平均满载率不足70%、冷库平均空置率30%以上。如何管好人、车、库,最大程度降本增效,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企业从供应链层面需要做到有计划地生产、运输、存储和销售,提前准备所有的物流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等,降低相对成本。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