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最严格监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引导企业持续合规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消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11月12日,国新办举行筑牢制度基础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吹风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司法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筑牢制度基础,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最严格监管要求 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安全领域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每年查处违法案件20多万件,消除了一大批风险隐患,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今年前三季度查办的违法案件又有14万件。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各地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维护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说明,违法成本较低、法律威慑作用还是不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易发多发。为此,《条例》按照“最严格监管”要求,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

 

  一是严控源头风险。《条例》增设了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强化了进口食品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进口商的责任义务,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二是严查掺杂掺假。不法分子违法手段花样翻新,假冒伪劣、非法添加屡打不绝,有些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针对这类现象,《条例》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制定非标物质的补充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为严格监管执法提供依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三是严格“处罚到人”。过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般只是对企业进行处罚,震慑作用不强。《条例》规定,对故意违法、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除了对企业进行处罚外,还要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最高可处其上年度从企业所获收入的10倍。

 

  四是严惩失信失德。《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严重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目的就是通过强化信用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五是严打恶意违法。《条例》从违法行为的货值金额、持续时间、损害后果、主观恶意等方面列举“情节严重”的情形,明确要求对“情节严重”者从重从严处罚。

 

  这些规定,为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提供了法律武器,体现了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的鲜明立场,有利于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对监管执法绩效的评价,不仅是违法企业要受到严厉处罚,而且要引导更多的企业持续合规、高质量发展。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 加大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条例》作为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行政法规,整个修订工作是在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整个《条例》修订也是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遵循食品安全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明确概念、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几个方面来着手。《条例》从以下方面对法律责任作了补充完善。

 

  第一,把落实“处罚到人”作为基本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对违法企业及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厉处罚,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条例》明确了对违法单位有关责任人员个人处以罚款的几种情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单位故意实施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性质恶劣,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等。

 

  落实“处罚到人”是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措施,对督促企业管理层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预防、控制、惩处食品安全领域里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细化情节严重,为执法提供量化指引。《条例》明确了五种具体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如货值金额两万元以上或者违法行为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真实情况;拒绝逃避监督检查。这样规定有助于执法人员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好执法尺度,能够保证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处更加严谨、严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