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2019中国良种生态圈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编者按 强农固本,良种先行。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种业发展至关重要。山东省宁津县发展良种产业自然优势明显,近年来,该县良种产业迅猛发展,“中华麦·宁津种”产业品牌影响力日渐提升。2019年6月,宁津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小麦类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前不久,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良种生态圈大会在宁津召开,与会嘉宾就小麦育种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趋势等话题建言献策、热烈研讨。本版特刊发与会嘉宾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

 

  加快创新步伐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召开良种生态圈大会,就是要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振兴种业的指示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结合这次会议,就种业创新谈三点意见。

 

  第一,深化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种业自主创新上来。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种情的种业自主创新之路,而且刻不容缓。一定要抓住机遇,因为即使是正确决策,迟了也是错误的。

 

  第二,强化制度创新,把行动统一到国家良种联合攻关上来。归纳起来,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在政府有效引导中建立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坚持在科企深度合作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第三,凝心聚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种业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种业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保护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强化品种权创造、保护、运用,促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完善科企深度融合机制,深入推进良种联合攻关,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能流动,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和产业推广应用体系。二是加强理论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创新。支持科研院所重点开展育种理论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分子标记育种等技术应用;建立主要作物骨干亲本基础数据等育种信息平台。支持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实行全球战略性布局。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创新精神、敢担风险的种业创新人才队伍。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林

 

  深化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9年,我国小麦又获得了空前丰收,单产创历史最高纪录,即便如此我们国家还需要进口小麦,这说明我们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还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现象。

 

  从品种结构来看,优质麦品种约占小麦品种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生产情况来看,优质麦产量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仅占总产量的2.7%-3.4%,说明品种、生产与产品之间不匹配。问题出在哪儿?生产环节。从需求侧来看,还是以馒头需求为主体,以食品为主体,对强筋小麦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总体形势的认识是,第一,小麦生产十六连丰,供给量充足;第二,从小麦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来看不匹配,强筋小麦品种多,但生产量少,生产环节有问题。从弱筋小麦来说品种少,生产量更少,需求量比较大,这是基本的形势研判。也就是说,小麦的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小麦品质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小麦的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也亟待提高。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以氮肥为例,生产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国际市场来看,当我们生产水平比较低、产量比较少的时候,国外的小麦价格往往很高,所以把希望寄托在进口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产与市场不对接。应对措施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性种植为基础,以比较优势为遵循。坚持品种优化布局,竞争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我国小麦产量实现十六连丰,产量、消费量世界第一,突出的问题是效率和效益低、环境代价大、品质有差距。如何发展?必须转变发展阶段,由高产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是八个字:绿色、丰产、提质、增效,核心在于小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先春

 

  大力培育广适性优质麦品种

 

  总体上来说,培育广适性品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