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专注“三农” 两会代表委员有话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

 

  打通科技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当前面临的问题,既有许多农业重大需求还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

 

  他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性不足,科研工作“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成笼配套解决问题方案,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奖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常规技术集成不够,农机农艺存在脱节;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体系衔接不够紧密,技术转化推广机制不灵活,人员资金支持力量薄弱,直接导致了科技实验的品种产量与农民实际生产产量差距较大。

 

  据农业专家按照现有的创新成果测算,大豆理论产量为600公斤/亩,而我国目前生产水平平均亩产仅有120公斤左右;水稻理论产量为1100公斤/亩,我国目前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玉米理论产量为2400公斤/亩,我国目前平均亩产410公斤左右。

 

  陈萌山认为:“为加快缩小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和理论产量的差距,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挖掘科技的支撑潜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陈萌山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下大力气解决科技成果落地难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一要转变技术供给方式。主动转变研发与应用的联结方式,破除科技入村到户到田的机制障碍,从“由研到产”单向供给转向“产研互动”的双向结合,围绕需求强化技术供给,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切实了解生产所需,建立起符合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技术供给机制。

 

  二要完善考核评价的机制设计。对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价考核,既要重视技术研发的先进性,更要强调成果的转化率,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内生动力。

 

  三要鼓励技术集成推广市场化运作。采取拍卖、转让等市场化手段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加大科研人员分享比例,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形成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良性互促的格局。

 

  四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鼓励各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补充困难、推广经费不足和推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完善激励机制,把农技推广业绩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收入水平,充分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推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意义十分重大。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而在现代农业领域内的协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在农业领域有着良好的交流机制与合作渠道,长三角区域资源的差异性,也为开展农业协作奠定了基础。“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现代农业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赵皖平指出,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需把握几个着力点。

 

  首先是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长三角现代农业中长期发展任务。包括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要统一农业标准,提升长三角区域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标准是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基础。要开展长三角区域农业标准研究和自主创新,制定统一的基地建设、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识、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或技术规程,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到农业标准中,为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技术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