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果农95%收入来自苹果园 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年产值有望超50亿(2)
时间:2019-10-14 13: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据了解,在洛川,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95%来自于苹果产业;60%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
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变好了。曾经的土筑小平房变成了两层小高楼,在政府的支持下,乡村基础设施也日益改善,原来尘土飞扬的泥土小路变成了双向道的沥青路,引进自来水管道告别驴拉水解决了缺水问题,教育条件也得到改善,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搭上电商销售快车促果农增收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中老年没什么文化更不懂电商互联网。”杨家兄弟告诉记者,之前村里销售苹果的出路主要还是靠客商来收,苹果被客商在田间地头直接拉走,收购价格在2-4块,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卖15-16块,客商压低价格,利润都被他们赚走了。
向阳村的苹果种植并非一帆风顺,杨文光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统一的管理都是各家种各家的,粗放式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较低的市场价格使得苹果不仅单果质量偏低,而且没有销路。
如果碰上不好的年景,遭遇了冰雹天气,或是赶在花开时节来上一场倒春寒,更是毁了一家人的吃喝来源。
2014年以来,洛川开始在全县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地发展,使“互联网+”理念深植于全县干部与果农心中。目前,洛川县已完成电商人才培训2901人,孵化相关企业45家。洛川县被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时给群众组织一些苹果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
“通过互联网销售苹果,改变了苹果的售卖模式,也改变了以往客商订价的主导角色。以前客商说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后来我们通过网络销售,苹果卖得快,价格还高。”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为延安苹果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去年延安市新增电商企业25家,累计达到262家,开设各类网店、微店1.4万多个,线上销售苹果9.58万吨,较上年增加6.81万吨。
此外,洛川县还与企业建立果畜专业合作社苹果示范基地内,果农们将采摘好的苹果往外转运。通过标准化管理,洛川全县50多万亩苹果园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材料生产基地认证,苹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效益大幅提高,全县六成以上果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县苹果产业总收入超过45亿元。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宣传,洛川苹果逐渐走出国门,果农的收入也是节节攀高,经过70多年的努力,洛川县真正实现了一县一业,成为产业富民的典范,洛川苹果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际品牌。
据悉,“洛川苹果、延安苹果”是延安的两个区域公共品牌,2018年品牌授权企业、合作社130家,累计达到427家。在全国20个省72个城市建立331个直销店,销售苹果3.27万吨,销售额4.23亿元,平均销售价格12.9元/公斤。
如今,洛川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无公害产品示范县、苹果标准化建设示范县、特色产业示范县等称号。5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产量达到90万吨,农民人均3.1亩地,居全国之首。全县16万果农中,95%都从事的是苹果生产,95%的收入也来自于苹果产业。苹果产业无疑已成为全县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
一年产值有望超50亿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区域,延安洛川县瞄准苹果市场的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果品精细化加工、电商销售等“后整理”产业,让一颗颗小苹果变成当地果农增收的“金苹果”。
在洛川,说“苹果浑身都是宝”一点也不夸张。鲜商品果通过分级销售进入全国各级水果市场,次果卖到果汁厂榨成果汁,中间的三级果则被用来酿造苹果醋饮、制成苹果脆片,疏下的苹果花被做成美容养颜的花果茶,苹果树皮变成精美的苹果树皮画。甚至,连老树桩、废枝条都能变成钱。
“优质果卖给商客,次果就卖给了附近的加工企业,总的来说,我一年套十万苹果袋,下捡果和次果能收入一万多块钱,树上的各种果子都能变成了我们的收入。”从传统的田间地头销售,到进军高端市场、搭乘“网络快车”,从单一的苹果种植到开发出苹果醋饮、苹果脆片、苹果花茶……近年来,洛川县积极推动苹果产业工作。果农和企业都在不断地尝试延伸苹果产业链,用洛川苹果撬动了全县经济的杠杆,苹果已渗入到洛川经济的每个角落,洛川依靠苹果真正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