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果农95%收入来自苹果园 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年产值有望超50亿
时间:2019-10-14 13: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长江商报特派记者 江楚雅
陕西洛川报道
“洛川苹果红了,又是一年丰收好时节。”陕西洛川,人称“苹果之乡”,这里出产的苹果,以色、香、味俱佳著称,更有“洛川苹果甲天下”之说。
金秋九月,秋风拂面。长江商报记者走进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菩堤乡向阳村,与果农分享丰收前的喜悦,听他们诉说与苹果的故事。
“种下一棵苹果树,要四五年才结果,十来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十几年前一年收入有几千上万,现在一年能赚十几万。” 今年56岁的杨文光是土生土长的洛川县菩堤乡向阳村村民,祖祖辈辈是农民的他通过多年种植苹果走上致富路。
在洛川县,像杨文光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共同将洛川这个革命老区打造成苹果之乡,小苹果在这里成为大产业。11年前,长江商报记者曾来到菩堤乡采访,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种植苹果树,当年种植的苹果树已经进入丰收期,成为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全县95%以上的农民从事苹果种植,95%的收入也来自于苹果产业。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有望超过50亿元,苹果已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
这些年来,洛川不仅通过苹果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还以此为抓手,使乡村旧貌换新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已完成5000多座改厕,引进自来水管道告别驴拉水,90多户孩子考取大学,苹果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县委、县政府用改革的办法激活集体经济动能,”把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老百姓可以直接和农商行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秋收时节,“苹果之乡”陕西洛川迎来苹果丰收季。这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让洛川县今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试点县。向阳村村民由衷地向记者感叹道:“感谢政府的支持,向阳村的苹果越卖越好,洛川的城乡面貌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农民收入95%来自于苹果产业
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这里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是中国少有的黄土地质带,海拔800米到12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苹果最佳优生区。
九月底,离丰收的季节越来越近。向阳村的苹果园已经开始飘出淡淡香味,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放眼望去,这里除了房舍和道路外,全是看不到边的苹果树。
在通往向阳村的盘山公路上,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果农。剪枝,施肥,疏果,套袋,娴熟地忙碌着。弯驼的脊梁,粗糙的皮肤,“红富士”的脸颊时刻显现着自己的出处。
1945年,洛川人屈伸资助自己的勤务兵李新安在部队驻地灵宝县学习苹果栽培和养蜂技术。三年后,屈伸出钱购买苹果树苗,托李新安运回洛川,在阿寺村进行栽培试验,由此翻开了“洛川苹果”第一页。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在自己的承包田上有了自主经营权,生产积极性高涨,洛川苹果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20多年前的高树村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当地土地异常贫瘠,村民靠种粮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1995年以后,村里开始种苹果树,既给荒山披“被子”,又给自己挣“票子”。村民都觉得“种苹果比种庄稼强”,这一种就种了将近20年。
“种下一棵苹果树,要四五年才结果,十来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就可卖钱。”今年56岁的向阳村村民杨文光向长江商报记者讲述道,向阳村199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2015,2016年才开始销售赚钱,随着丰收期的来临,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 2010年前后,苹果种得好的家庭,一年纯收入能达到十几、二十万。
56岁的杨文光、53岁的杨润虎、48岁的杨广田、50岁的杨广社是一家四兄弟,他们1995年开始种植苹果,依靠几亩果园供出好几个大学生;依靠果园盖起了门楼,院里修了平房。在洛川县,像杨家兄弟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共同将洛川这个革命老区打造成苹果之乡,小苹果在这里成为大产业。
洛川县菩堤乡木家塬村地处偏远,道路不畅,农民虽有大片果园,可苹果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2016年,洛川县投资1300多万元,修通了16.1公里的通村公路,不仅激活了这里的产业,更点亮了群众的心。路修好第一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3000多元,这条路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致富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