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到味道再到全产业链 江小白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时间:2019-07-23 15: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从横空出世,到味道战略升级,再到如今全产业链初具规模,江小白这位行业小老弟正慢慢长大。 但去年以来,行业内外都有观点认为:江小白以往走的轻资产路线似乎才是正道,耗费资金和精力布局全产业链并非明智之举。 他们觉得,白酒行业寡头化趋势加剧,江小白虽已拿下全国70%的城市市场,但较之一二线酒企仍做得不够好。所以,江小白当下首要任务应是巩固市场,而非发力全产业链。更有人预测,在全产业链整体实现之前,江小白很可能早已被边缘化。 但是一年后,江小白曝出超20亿的年营收,还打造出重庆最大的高粱酒酿造基地。这位小老弟的创意玩法,不少业内外人士似乎还没看明白。
加持全产业链 是趋势但门槛高 纳闷江小白做全产业链的,大多没有看到白酒行业最本质的一面。 白酒行业自2012年以来,就进入消费者时代,市场的口味需求与信任建设是大小酒企亟需去把控的。而要实现这两点要求,“品牌+渠道+上游供应链”的全产业链建设必不可少。毕竟,这既能保证口感风味,也是产品溯源等信任背书的最佳途径。 在这之前,酱香茅台酒种植红缨糯高粱,清香汾酒种植“一把抓”高粱,皆出于此。看透行业本质的玩家都知道,唯有不断完善上游供应链,才能持续为下游品牌和渠道建设赋能。 江小白要形成全产业链建设,其实有其基础。在前几年的发展中,这位行业小老弟已经在品牌环节和渠道环节有所建树。接下来,加码重资产模式的上游供应链,是江小白一条顺其自然的发展道路。 说到强化上游供应链能力,江小白应该是从2013年开始的。当年,江小白扩建其酿造基地江记酒庄;6年后,江记酒庄三期项目完工投产,涉及投资30亿元。这个占地规模达760亩的高粱酒酿造基地,当属重庆最大。 再往上游走,江小白的粮食原料和生产配套也都在完善当中。2015年,江小白在江津白沙耕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当地红皮高粱的示范种植基地。到现在,其农庄高粱产业园核心面积占地接近5000亩。据称,其辐射、带动到周边的种植面积将会达到10万亩。 另一方面,涉及投资30亿元的江小白酒业集中产业园也有所建树。2018年开始动工,规划面积1300亩,这个产业园将玻璃瓶、纸箱、瓶盖等配套企业,酿酒设备制造及研发企业,物流联运企业等汇聚一地。如果四五年能够完工,这里将是一个以酒类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全产业链集群。 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外界的质疑却接踵而至。头部企业对区域酒企的市场挤压,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会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年营收刚突破20亿的江小白,是否应该一鼓作气搞市场?很多人觉得,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的上游供应链建设,并不适合当下的江小白。 当事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上下游协同共振 效果值得期待但有风险 一直以来,江小白都在说“用全集思维做子集产品”。那么,我们大可以用国外农业发展的规律,总结一下江小白做全产业链的逻辑。 在国外,农业食品行业包括酿酒行业,不少都在做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上下游协同、共振。 首先,全产业链中不同环节可以发挥共振效应。 全产业链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能够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模式。这种模式把原先企业外部上下游的交易关系变成企业内部的协同关系,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整体生产发展的高度。 通过协同运作,整个公司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提升经营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此外,通过核心品牌带动其他产业衍生品牌的发展,也可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跨行业传递,最终完成全产业链的品牌化营销与拓展。 比如,随着江小白逐渐成长为全国化白酒品牌,其产品在市场终端所获取的消费者信息,能够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这将使得这家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从而形成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产业链中的酒庄、农庄等品牌也将受益于母品牌的张力,以较低的成本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影响力。最终,江小白全产业链布局的完成,也是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当前,白沙镇江记酒酒庄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正是此种表现。
其次,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集团进行集中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