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8日讯  6月10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的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在支付宝“答答星球”、微信“食安查竞赛”小程序上线,开赛仅7天,就吸引1200万人参赛,答题次数突破17亿。统计答题情况后发现,多数答题者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甚至是可能致死伤的安全隐患。

 

  “因为是有奖竞赛,相信参赛者都是比较认真的,但很多原以为是送分的题,错误率依然惊人。一些错误认知如果付诸实践,轻则造成疾病,重则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刚刚做完主题发言的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钟凯博士向记者坦言。

 

  经初步梳理,有以下六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问题一:霉变甘蔗芯发红,误食神经损伤重。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红心甘蔗)

 

  超过51%的答题者对霉变甘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民间就有“清明甘蔗毒过蛇”的说法。1972年3月,我国首次出现食用霉变甘蔗中毒报告,36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专家指出,如储运不当,甘蔗在一定温度下容易产生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一般表现为甘蔗肉芯发红。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会被迅速吸收,引起广泛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救治不及时,中毒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致死率达10%以上,即使抢救过来,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问题二:自制药酒要小心,养生不成反丧命。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短柄乌头)

 

  近40%的答题者认为家庭自制药酒可以放心饮用。

 

  我们国家一些地区有自制药酒的习俗,经常添加乌头、附子等中草药。专家指出,这些草药中含有乌头碱,是一种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剧毒物质,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造成严重损害,轻则四肢麻木,重则死亡。

 

  2018年5月,重庆市璧山区某居民在举办生日宴席时,带了自制药酒在席间饮用,随后饮酒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最终造成15人中毒,其中5人死亡,就是因为泡制药酒时加了短柄乌头。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乌头的超强毒性使其在《延禧攻略》《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影视剧中频频上镜)

 

  问题三:路边蘑菇不要采,个人经验不可靠。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部分毒蘑菇)

 

  毒蘑菇真的是一个老话题了,近年来社会各方大力宣贯,不可谓不下气力。但在本次竞赛中,还是有36%的答题者认为形状、颜色普通的野蘑菇就是安全的。

 

  每年我国因误食毒蘑菇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堪称头号杀手。很多人仅从外观来判断野蘑菇是否有毒。其实,蘑菇毒性与颜色、外观、形状毫无关联,很多毒性很强的蘑菇看起来平淡无奇。归根结底,对普通人来说,与其去研究判断野蘑菇是否有毒,不如就记住一条:不吃。

 

  问题四:野生河豚毒性强,高温处理也白忙。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野生河豚)

 

  野生河豚有毒基本上大家都很清楚,但把问题再延伸一步——高温烹制后的野生河豚是否还有毒?可以看到,有23%的答题者误认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就没问题了。尽管比例不高,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小的比例也蕴含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我国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说,美食大神苏东坡尽管深知“河豚药人”,还是写下“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但浓浓诗意难抵重重杀机,研究发现,河豚毒素耐热,100°C持续加热8小时都不会被破坏,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煮熟炖烂的河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问题五:发酵米面被污染,尚无特效解毒药。

我国多数居民存在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

  (吊浆粑)

 

  高达69%的答题者对家庭自制发酵米面食品的风险和危害较为陌生。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