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董开成:开创养蜂事业,成就甜蜜生活

  6月,是大兴安岭百花绽放的季节,也是蜜蜂产蜜最旺的季节,近日,在甘河农场20连,一处农家院摆着上百个蜂箱。一位年轻男子打开蜂箱,身边是嗡嗡飞翔的群蜂,他小心翼翼地揭开一个蜂箱的盖板,提起一块蜂板,密密麻麻爬着蜜蜂,发出密集的嗡嗡嗡声响,有些在蠕动爬行,有的飞来飞去。趁着明媚的阳光,他仔细观察蜜蜂酿蜜情况。

 

  年轻男子名叫董开成,今年38岁,是甘河农场20队董氏蜜园的主人。从16岁初中毕业开始跟着父亲学养蜂,至今已有24年的养蜂经历,靠着从父亲手里接手的20箱蜜蜂起步,凭着自强不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用勤劳和智慧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如今成了甘河农场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的“养蜂能手”。

 

  子承父业,爱上了养蜂

 

  董开成的养蜂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他父亲是一名老蜂农,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养蜂,90年代初,辗转来到甘河农场,成为甘河农场以及周边地区唯一的养蜂户。董开成小时候,他就经常看到父亲起早贪黑鼓捣蜂箱,有时候也看到父亲手上、头上被蜇的大包,对蜜蜂还是心有余悸,所以他也从来没想到要和蜜蜂打一辈子交道。1996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回到家,原来是想和表哥一起在甘河农场开个手机店,父亲说,咱家时代没有经商的,做生意不把握,还是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稳当,孝顺懂事的董开成听从了父亲的劝说,便跟随父亲学习养蜂。

 

  养蜂起步时,最早是父亲言传身教,后来他觉得不解渴,又从书本、报刊、网络上吸收营养,并向外地有经验的养蜂师傅学习,三次自费到吉林、兴安盟参加科学养蜂培训班,取长补短。

 

  “刚开始养蜂,没有手套和防蜂帽,第一次去割蜜的时候,被蜜蜂蜇伤了。最惨的一次被蜜蜂蜇得满脸满手包,疼痛了几天,无法见人。”董开成回忆说,那段时间自己都对蜜蜂产生了“阴影”。董开成又说:“其实养蜂技术并不复杂,下点辛苦就能掌握”。

 

  他记得,刚从父亲手里接手时的20箱蜜蜂,不到3个月,当年蜜蜂越冬死亡过半,蜜蜂所剩无几。2010年,他又从吉林省养蜂研究所购买了30箱蜜蜂,第一次摇糖后,蜂群开始不断减少,最后只剩下12箱,损失惨重。但他并没有气馁。为尽快掌握养蜂技术,董开成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从最基础的学起,查蜂、认王、加脾、抖蜂、摇蜜、修脾、并群、换王等技术都学了一遍。不断改良、驯化蜜蜂品种。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蜜蜂养殖逐步走入正轨。他也渐渐由一个门外汉蜕变成养蜂业务精干。他独创了人工造蜂王、流水合成蜂箱、蜜蜂防治疫病等技术,让近年来养蜂的数量持续扩大,100箱左右蜂群蜂蜜的产量将近万斤。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说起养蜂知识,董开成滔滔不绝:养蜂就要像养孩子一样细致认真,这样才会有好的回报。他举例说,保持好蜂箱的卫生,是防止蜜蜂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蜜蜂有自己的脾气,不能在蜜蜂采蜜的时候,去清理蜂箱的卫生。如果惹怒了它们,不仅会影响采蜜的效率和数量,甚至可能造成蜜蜂结群飞走,不再回来。为此,他每天都早起清理,平时还注意观察蜜蜂采蜜的情况,用来判断蜂箱内蜜蜂的生活情况。养蜂是一门技术活,只要有耐心,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每年的收获还是蛮高的。

 

  2005年,父亲重病卧床不能言语,失去了技术支持,所有蜂群都靠他一人管理。养蜂20年来,回忆起往事董开成用“辛苦”两字概括。董开成告诉我们说,他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开箱检查蜂巢、清理蜂箱、取浆、收集花粉,酿蜜期一边要取浆一边还要摇浆,傍晚的时候还要给小幼崽喂食,一忙就忙到晚上11点多。忙的时候,老母亲、妻子一块上阵帮忙。就这样,几经曲折,摸爬滚打,2000年,他的养蜂事业逐渐迈入了平稳发展期,他处理每一项养蜂任务都小心谨慎,从春繁开始尽可能考虑周全,到分蜂结束,蜂群数量从20多箱发展达到100箱。2002年取蜜9000斤,他终于尝到了养蜂带来的“甜蜜”,蜜蜂越冬结束后,蜜蜂成活率达95%。

 

  董开成的养殖规模和蜂蜜产量逐年增加,最高时达到150箱,每箱产蜜量达200斤。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已开发出蜂蜜、蜂花粉、蜂胶、蜂王浆、蜂毒、蜂蜡、蜜蜂幼虫、蜜蜂蛹等绿色蜂系列产品。目前,蜂园平均年产蜂蜜8000斤,年产值达30余万元。

 

  好品质酿就好口碑,蜜香客自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