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苗种繁育进入新阶段(2)
时间:2019-06-03 18: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樊启学:我们的原则是做好苗种,首要目标是对其质量严格把关,其次才是对数量和规模的追求。我们要对亲本的种质进行保证,保证亲本的来源和严格的选育,这不仅仅只做三代,而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工作,这是技术操作,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程来做。我们团队的背景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这个背景下做的产业工作,一定要将科研精神在产品上反映出来。今年的黄颡鱼受到去年市场的波动,养殖形势还是有所变化。从市场来看,今年早期阶段的反映也比往年好了很多,市场的最低价格已经超过了11元/斤,这反映出黄颡鱼表现得还不错,我们也没有对“黄优1号”进行特别的调整,因为这不是一两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亲本量、规模等下手,但这一目标在短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产量,做到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问:对“黄优1号”你们有没有对它的特性做出方向性的调整?
樊启学:组合很多,难选择。有时候它的优势并没有现在说的那么明显,所以我们也是经过重重筛选后,最终选择了这个市场上接受的形态。刚推出来的时候,很多地方都觉得不可能,但我们自己养了后,它比当时的全雄黄颡鱼每斤还要便宜1元。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苗种厂家对这个品种持怀疑态度,直到2016年,市场上反映该品种具备耐运输、抗低氧、体型好等优点,收获了一些好评,2017-2018年的时候,持怀疑态度的苗种厂家逐渐转变了想法,肯定了这个品种。即使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困难,我们也没有做出调整,因为我们团队自身对这条鱼是十分认同的。其次,苗种市场发展的也很快,“黄优1号”虽然面世有4年~5年的时间,但真正推向市场也只有3年的时间。2017-2018年,广东的苗场变化很大,从开始不到10%份额,到今年可能会上升至90%多,说明这个品种市场认同率在不断提升。
问:对于黄颡鱼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如何做到?
樊启学: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召开两个有关黄颡鱼养殖的会议,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已经坚持了3年~4年。其中,我们坚持的最重要一条即健康养殖。在产量模式上,一些养殖方式是不受追崇的。我们在华中地区提倡的产量是尽量维持在1000千克~1500千克/亩;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高产模式实际上是有质量风险的,这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在苗种选择上,我们也提醒大家尽量使用好的苗种,因为好的苗种包含了健康养殖的问题,在前不久的会议讨论中,就有提到这个问题。例如,其鱼卵在孵化中长水霉,但又没有特别健康的药去解决。若那些苗种场使用了不健康的产品,最后产出的这些鱼都将是不健康的鱼。所以想要产业健康的发展,还需要所有的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的意识,尤其不能使用一些违禁的药品。养殖方式不健康、苗种来源不清楚,带来的隐患是很大的,更甚的话,对行业都会产生毁灭性的伤害。以前就有过这种例子,在大菱鲆的养殖中,只有少数人使用了孔雀石绿,结果导致大菱鲆这么热门的品种无人问津。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这是要依靠每个人自律的,同时也想请政府部门多加关注。
问:在华中区域及两湖区域如何提升养殖水平?
樊启学:我们在很多报告中都提到过,华中地区具备很好的优势来养殖黄颡鱼。黄颡鱼的养殖板块主要分为四个:一个是广东地区(珠三角),那里是传统高养殖量的区域;之后即江浙地区,规模较小的四川地区;当前的新起之秀是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养殖产量的上升趋势是不容小觑的。我们拥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消费市场,在华中及以北地区,我们在地域上占据市场优势,当地的老百姓十分喜欢食用黄颡鱼;其次是养殖水域的优势,我们的养殖面积非常大,养殖品种的调整力度也赶不上发达地区,与广东相比较,我们的产量比他们高出很多,但产值相对不高。特种水产中,黄颡鱼已经表现出了力争第一的趋势,加上杂交黄颡鱼最初是从华中地区推出的,技术探索的这些年,养殖户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