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宁波本地小龙虾为啥难觅踪影?(2)

  其实,宁波养殖小龙虾历史并不短。据笔者了解,早在10年前,当时盱眙龙虾名气日响,价格上扬,宁波也曾兴起过一阵小龙虾养殖“热”,但没几年就“冷”了。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渔政渔业部门相关人士说,当时基本是鱼塘单养,由于养殖技术没过关,加之使用的又是野生的美国原种克氏原螯虾来繁殖等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等到后来市场价格一跌,养殖户赔多赚少,慢慢自行退出了。

 

  这几年,外省小龙虾养殖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猛,得益于养殖空间的拓展,一跃成为产值过千亿元的大产业。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院长林庆欢说,像湖北、安徽等地,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突破了原来池塘单养的局限,产业迅速扩大。仅湖北一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就有500多万亩。“虾稻共作,藕虾共作”模式学界多年前就在研究,已蛮成熟,“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平原一带也在推广,而且小龙虾苗种质量也提高了,综合效益的确不错。宁波不妨也可试验一下。”

 

  据笔者了解,这两年,随着小龙虾市场行情趋旺,又点燃了本地部分农户的养殖热情。鄞江悬慈村的鲍德财是淡水鱼养殖户,这两年将30亩鱼塘改养小龙虾。但总体看,全市小龙虾养殖户数量还很少,单户养殖一般几十亩,“单兵作战”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部门相关人士指出,水产养殖历来是高风险行业,小龙虾也一样,“别以为它生命力强,好养,其实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新进入的养殖户一定要当心。”这并非虚言。比如余姚马渚镇一村,去年小规模试验荷花田套养小龙虾获得成功,可之后一扩展养殖规模,虾产量却上不去,总账算下来反而亏了。

 

  与两湖流域及江苏等地不同,宁波平原少,大水域少,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加起来不过1万亩,如果要发展稻虾共作等模式就需要对现有的有关农田保护利用政策进行调整,出台相应配套规范标准。渔业科研部门人士也指出,小龙虾毕竟是外来物种,大规模养殖一旦失控,会不会造成生态灾难还需要长期的科学跟踪和评估。此外,小龙虾的重金属残留,也是消费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河姆渡镇这样的传统耕作区来说,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更为迫切。最近,该镇出台了政策,鼓励农户实施稻虾养殖、茭白田养虾、藕田养虾等模式。虞耀土说,这几种模式怎么推广,如何规范,要经过严格审定,还要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小龙虾养殖,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破解。现在是照搬外地经验,还在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需要摸索。”虞耀土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