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如何识别保健食品欺诈中的套路(3)

  夸大宣传容易被人识破,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食品里违规添加药品或药物成分,欺骗性更强,更难被普通人识破。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中不允许添加药品。但一些违法者不仅夸大宣传保健食品的功效,而且为了使保健食品短期见效,在普通食品中非法添加一些西药成分,包装成疗效显著的“神药”。

 

  重庆市曾查获一例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咖啡案,当事人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违法者为了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减肥咖啡”达到“月瘦10-30斤”(一天瘦一斤)的效果,在咖啡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和呋塞米这两种药物。该产品销量巨大,但很多消费者喝完后出现心慌、心速加快、口干等不良症状。

 

  西布曲明是一种食欲抑制剂,曾用于治疗肥胖症,但由于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目前已被明确禁止用于减肥。呋塞米属于利尿药,我国也已明确规定禁止在减肥产品等食品中使用。而且,不管西布曲明、呋塞米本身效果如何,只要他们是药品,就不可以添加进食品里。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食品和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没有疾病治疗预防作用。在食品里添加药物成分后,短时间内确实可能有明显的效果,欺骗性很强,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而且,非法添加的药物成分可能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比如上述案件里的“减肥咖啡”,短期内能达到“差不多一天一斤”的减肥效果,但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可能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具有长期性。

 

  当然,这五个套路并不足以反映保健市场所有的欺诈手段。而且,骗子的套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表示,保健市场乱象虽得到有效遏制,但引发乱象的隐患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整治任务还没有结束。他们将持续对重点区域和场所、重点行业和领域保持严密监控和监管执法,严防违法分子“躲风头”后“伺机出动”;研究违法会销案件查办难题,组织跨部门、跨区域交叉执法检查;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全国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

 

  我们相信,随着消费者意识不断提高,监管部门不断发力,保健骗子终将无可遁形。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