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服务、“低温宿舍”:四川省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时间:2019-04-04 16: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四川省由于地处盆地、湿度较大、日照偏少,因连续阴天导致的粮食受潮霉变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地种粮农民,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粮食烘干、清理及代储等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面对当地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粮食收储单位如何做到优粮优储、绿色储粮,不断提升粮食储备水平和效益,也是四川粮食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清理、收储加工等产后服务,并大规模推广运用浅层地能、水冷、风冷等绿色储粮技术,提高粮食存储质量和效益,构建起富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李相德,是四川省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989年高中毕业后,他收过废品、修过自行车、配过钥匙、烧过锅炉。1998年,回到家乡的他看到到处都是好地,于是萌生了包地种粮的念头。
2012年,对李相德来说是遭遇坎坷的一年。这一年,他家300多亩稻米收获后在路边晾晒,好不容易晒干正准备装车时,一场大雨突袭,一下就是12天。这一年,李相德直接损失30多万,辛苦一年的成果打了水漂儿。
李相德:搞粮食种植主要有两大致命风险,一是农忙时劳动力紧缺,二是收割时天气不好粮食霉烂。
这次经历,让李相德意识到,只有把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增强实力,抵御风险。2014年5月,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3600亩,辐射周边农户3000余户,并置备大型农机具160余台,实现了从耕、种、收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
李相德:这在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种了这么多年粮食,我觉得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新农村了。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烘干设备。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合作社通过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和中央购机补贴,先后购买了烘干机65台,建立“烘干粮食+粮食银行+物流配送+科技指导”为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不仅保证了合作社颗粒归仓,也辐射服务周边农户。李相德说,目前合作社烘干中心每天可烘干2000余亩的粮食。
李相德:最近连续三年,眉山在水稻收割时天气都是阴雨绵绵,这些烘干机每年至少为周边农户挽回上千万损失。
距离眉山80多公里的崇州市,因其高效的农业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在四川省内乃至全国备受关注,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崇州模式”。近日,记者来到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烘储中心,从车上下来,远远地看见一整排庞大的烘干机矗立在村口。当地村民、干部对这套设备赞不绝口。
刘波:这种低温内循环并连式烘干设备单机设计容量16.13吨,总投资547.1万元,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粮食200吨。
自2014年以来,崇州市大力实施烘储中心建设,每个烘储中心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烘干能力覆盖4000亩。崇州市农发局农技中心主任刘波告诉记者,烘储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了粮食产后服务的“五代”作用。
刘波:烘储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了粮食产后服务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作用,达到了节省劳动力,提高粮食流通环节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针对不少地区粮食产后晒粮难、储粮难和缺加工、缺品牌、缺资金的困局,四川多地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做到粮食生产“产加销服”一条龙。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产业发展处处长王亚南介绍说,早在2012年,四川省就创新提出并启动了“川粮产后服务工程”分期分批投入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烘干、清理等设施设备,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清理、收储加工等产后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王亚南:四川省分期分批投入省级财政资金为种粮大户、粮食专合社等购置烘干、清理等设施设备,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清理、收储加工等产后服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3.81亿元,组建461个项目点,覆盖105个县,帮助农民烘干清理粮食达400万吨,挽回损失12亿元以上。
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农民和合作社手中的粮食烘干问题解决了,卖到粮库的粮食如何储存是另一道难题。四川省是中国粮食产量和消费大省,粮食储存量巨大。面对当地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四川省提出大规模推广运用浅层地能、水冷、风冷等绿色储粮技术,把粮食“放进冰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