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的跨越:从安全底线到优质健康(2)
时间:2019-05-07 17: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自2014年提出优质乳工程以来,王加启带领奶业创新团队除了攻关奶业关键技术难题,还在做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建立原料奶质量控制、乳品加工工艺优化、优质乳产品评价和标志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从奶源开始,给奶牛场生产的原料奶按照质量标准分级和定价,加工企业按照原料奶的质量分级收购,并在包装上明确标志奶源等级供消费者选择,依靠市场的力量,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另外,规范加工工艺指标和标准,让消费者科学地区分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
“所谓欧盟标准与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基本安全底线,奶业优质发展还需要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顾佳升说。
在优质乳工程技术评审中,新希望乳业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评审的乳企,实现75℃、15秒的巴氏杀菌过程,其乳铁蛋白含量、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也达到普通牛奶的3倍以上。
截至目前,全国23省份44家乳企已加入优质乳工程。
“优质乳工程在倒逼我们企业发展优质奶源、生产更高质量的奶制品。”夏忠悦说。
国产奶业振兴离不开国际合作
牛奶质量安全始终是国际奶业关注的焦点,从2009年召开第一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至今已整整10年。通过交流合作,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我国在提升牛奶质量的基础研究、建立新的牛奶通量检测技术、创新奶牛健康养殖模式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知识和经验。
“本届研讨会最大的亮点是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成为主办单位之一。”王加启说。
去年,中国农业农村部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共同成立了中国—新西兰奶业质量安全专家工作组,启动在牛奶质量安全研究、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及奶企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研讨会上,新西兰专家组代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市场准入顾问莱昂内·巴舍介绍了新西兰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在支持优质乳创新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她表示,中新两国在乳品科学和法规政策方面的前沿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将共同推动双方的奶业科技发展。
十年磨一剑。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奶业经历近十年的发展,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但奶业科技遗留的短板依然不少,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指出,包括奶牛良种供应不足、以苜蓿为代表的优质饲料资源短缺、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代表的环境保护压力等。“补齐这些短板、破解这些难题,既是产业界的责任,更是科研界的任务,需要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的优质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种旱作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创新
- 下一篇:光合作用如何影响未来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