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的跨越:从安全底线到优质健康
时间:2019-05-07 17: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国产奶在活性营养成分上优于进口奶,3年前我们就能下这个结论。中国奶制品合格比例高于整个食品合格比例,是名副其实的安全食品。”在5月3日~5日召开的第六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加启表示。
尽管如此,公众对国产奶的信心依然不足,过度依赖进口已经成为国人奶瓶子的严重隐患。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进口乳制品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2018年的264万吨,折算成生乳约1600万吨,已经占到国产生鲜牛乳产量的52%。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每年进口量近30万吨,国产优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仅40%。
这场奶业科技“盛宴”汇集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质检中心等单位的540余人,国产奶、进口奶“谁更好”之争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振兴奶业,优质发展,重拾中国奶业消费信心任重道远。”王加启说,希望通过探讨交流全球奶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中国奶业从安全底线向优质发展转型升级。
信心不足源于认识误区
“为什么社会对国产奶信心不足?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完全修正。”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顾佳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遗憾又无奈地说。而这个误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有长期的积淀,“三聚氰胺事件”只是一个爆发点。
2000年以来,常温保存、保质期长、方便携带的常温奶占据市场主流。顾佳升坦承,“这一当时被称为‘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加速了中国社会接受牛奶和奶制品的步伐,这值得肯定。”然而,热伤害程度低、生物活性物质保留更多、营养价值更高的巴氏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淹没”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喝的就是巴氏奶。”顾佳升说。
巴氏奶通常指在15秒左右将生奶加热到72—80℃,对牛奶进行消毒处理,热处理条件温和,既达到消毒作用又最大程度保留生物活性物质,但保质期仅有几天。而常温奶为方便长久保存、运输,采用超高温热处理,不仅杀掉致病菌也减少了营养物质。
什么是好奶?顾佳升说,不是又浓又香,而是最适合身体需要的,差别有时仅在零点几的活性物质含量上。
王加启介绍,牛奶受热过程中的副产物“糠氨酸”可作为品质高低的标记物。研究证明,生鲜奶中糠氨酸含量为2~5 mg/100 g蛋白质,巴氏奶的糠氨酸含量为5~9 mg/100 g蛋白质;超高温瞬时灭菌的常温奶糠氨酸含量为90~250 mg/100 g蛋白质,高热奶粉的糠氨酸含量为700 mg/100 g蛋白质以上。
“糠氨酸含量越高,说明奶制品加工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或者运输距离越远,其中乳铁蛋白等对人体营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活性物质就越低。”王加启解释道。
国产奶好还是进口奶好?这是顾佳升常被问到的问题,他总是以最简单的“母乳”为例告诉提问者,“乳汁,在离开母体的一刹那,品质是最完美的、最优质的。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乳汁的营养品质只会下降。因此,只有本土生产的牛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质奶产品。进口奶在原产国可能是优质奶,但是漂洋过海后就很难再是优质奶。”
“我们并不排斥优质的进口奶,以开放、自信的心态适当进口奶产品,是对国产奶数量不足的补充。但是,优质奶的大旗,还要依靠国产奶来扛。”顾佳升说。
从安全到优质关键在标准
“过去我们只检测基本的安全指标,不清楚牛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牛乳活性营养物质,更别说检测了,无法用数据告诉消费者国产奶是优质和营养的。”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忠悦告诉《中国科学报》。
其实,这并非一家企业的困扰,而是中国奶业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国奶业长期关注安全的底线,但是以‘优质、健康’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缺失,优质奶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王加启说。
事实上,本土奶也并不必然就是优质奶,关键在于行业要认识到规范本土奶产品加工工艺的重要性。王加启认为,提升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的根本途径是消费者只要拿到这盒乳制品,就能一目了然其质量状况和加工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种旱作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创新
- 下一篇:光合作用如何影响未来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