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我国乳业70年间经历了啥:翻185倍 从奢侈品到天天见(2)

  2007年,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近1600家,是目前企业总量的近三倍。由于以前的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装备水平差,所以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企业和新企业都在向大规模企业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乳企数量在减少。

 

  企业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份额开始转向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大企业。尤其部分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这种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全国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一线品牌,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强势品牌。而对于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趣的是,回看七十年前会发现,过去乳品“走进来”的多,而如今,借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东风,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

 

  作为“走出去”的典型企业之一,成为国际化的乳业品牌是从蒙牛集团诞生之初就设立的目标。在蒙牛创始的第一天,创始人牛根生就提出了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大目标。如今回首往昔,实际上蒙牛已经完成了内蒙牛和中国牛,正在向世界迈进。

 

  “如果外国的老百姓相信我们中国品牌的食品,我相信对我们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蒙牛集团CEO卢敏放认为,对蒙牛而言,如何做好全球化的布局,跟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天然契合。

 

  农业农村部乳业专家陈渝认为,今天的乳企“走出去”已经不只是基于品牌、原料等因素的考量,“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必须要积极‘走出去’,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积极步入国际竞争2.0时代。”从长远来看,全球乳业将面临大融合的趋势,对此,中国乳企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从“奢侈品”到“日用品”

 

  “小的时候,谁能喝上一杯奶,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回忆道。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并非寻常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资料显示,在解放前的上海,一杯奶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收入之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

 

  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奢侈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饮奶量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公斤提升至超过36公斤,40年间翻了5倍。

 

  “以前,‘三菜一汤’就是小康生活的体现,现在每天早上一杯奶成为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谈及乳品消费的变化时,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喜这样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中国的乳制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王景海说。的确,从鲜乳、发酵乳、奶粉、儿童奶,到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随着乳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升级,我国的乳制品也在更新迭代,日益丰富着老百姓的餐桌。“和国际市场相比,我国乳制品的品种也是最丰富的,名列前茅。”王景海这样评价道。

 

  在琳琅满目的乳制品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被誉为“我国最成功的乳制产品”的发酵乳。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能喝到的酸奶,因为生产量很小而无法普及。此外,牧区也有一些家庭自制的酸奶。70年代起,我国酸奶的生产开始起步。到了1985年之后,内蒙古轻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了冷冻干燥菌种粉,把酸奶成功从大中城市运输到了小城市。2010年后,我国开始开发常温酸奶,从此酸奶成功流通到了更远的农村和山区。

 

  “过去农村的消费者只能喝奶粉,因为巴氏杀菌奶运输过不去。”宋昆冈这样回忆道。与过去相比,今天先进的技术不止把发酵乳带到了农村,还把巴氏杀菌奶送到了更多远离城市的消费者手里。

 

  根据中国市场调查CRR数据显示,四五线城市对于乳品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挖掘,农村地区喝奶习惯也在逐渐培育中。三四线城市消费从普通白奶向高端白奶、常温酸奶发展,消费习惯向一二线城市逐渐接轨,有望成为乳品新的消费核心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