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生产质量产量齐头并进
时间:2019-04-10 04: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大小麦主产省,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春耕春管期间,记者深入河南采访了解到,今年,河南全省小麦种植面积8600万亩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大部分土壤墒情适宜,小麦长势良好。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小麦。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4万亩,比2016年增加一倍,位居全国第一。
四月前后,河南省的小麦开始拔节。绿油油的麦田里,整齐的麦子窜得一尺来高。
夜里起的一场大风,让河南省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法成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郭培宗心情紧张起来。虽然提前收到了天气预报,并通过微信群发了预警,但气温骤降十几度,还是让他俩有些担心。
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良成,前两天就收到了微信群里发来的农业气象预警。对着上万亩的麦田,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剥开一棵麦苗。嫩绿的麦穗已经成形,能不能扛得住这次降温,就得看天气和人力了。
记者:现在麦子生长到什么阶段了?
彭良成:拔节以后,马上处于孕穗的阶段了,这段时间温度非常重要!这几天不是要降温吗?县农业局发来一些信息叫大家预防。预防冻害没有更好的办法,浇上水,提高地温,会减少冻害影响程度。
顶着冷风,延津县榆林乡石河村农民李金霞在地头的井口搭起了铁架,准备给麦田浇水。钢管接了五六根,把水泵探到井底,数百米的塑料管线一直铺到地的那一头。
李金霞:中低产田改造时打的井,井里有水,出水量多。地都离井近,浇水方便。电房给上电,开关一开就行了。
一渠之隔的刘振霞家,浇水更加便利。她家的麦地被划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新式水井,插上软管就来水,十来亩地一个人轻松搞定。
记者:您这个是新井还是旧井?
刘振霞:新井,不用下水泵,水泵在井里呢。
记者:这时候地里还要干点啥?
刘振霞:我只管浇水,薅薅草,别的不管,也不让打药。有机种植,统一管理。
记者:您一个人弄啊?
刘振霞:一个人弄,还净歇着。
刘振霞家麦田的边上,立着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国酒茅台有机小麦种植基地”,这里订单生产的5000多亩小麦全部供应贵州茅台酒厂。新乡市隆嘉实业有限公司基地办主任常江介绍说,有机麦的田间管理,相对普通小麦更复杂,但是效益也高出许多。
常江:国家有机种植的标准,农民一时间不容易接受,老百姓从陌生到认可得有个过渡。我们聘请了农业局专家指导,还要做培训。推广肯定有难度,主要跟收益有关系,有收益了,老百姓就愿意种。种有机麦收入比常规一亩提高一二百块钱。
机械化和规模种植的推广,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种粮的主力。但是,对于一些相对精细的田间管理来说,一家一户的分头操作更能体现效率。比如浇水,受人力和水井数量所限,错峰操作更高效。于是,当地的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采取托管和半托管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良成:地块每家是每家的,种的品种、管理的技术是统一的,未来的回收是统一的。在生产环节中,有一部分是合作社统一操作的,有一部分是农民自己操作的。打药方面,合作社有小型无人机,成方连片的统一植保,个别小的地块农民自己操作。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河南省传统农业技术一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历史上领先数千年之久。约7000年前,河南省就开始驯化和栽培农作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步建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到秦汉时期,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河南省旱地土壤耕作技术体系已日趋完善,唐宋时期河南省传统农业耕作制度日趋精细化,它的发展运用一直持续到清朝。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常年位居粮食产量榜前列,也是我国第一大小麦主产省,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南省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各地春茶大规模开采 品质普遍好于往年
- 下一篇:玉米呈现供大于求局面 价格稳中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