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目标当前 蒙牛能完成年均20%的增长吗?(2)
时间:2019-04-10 03: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卢敏放谈到的四个变化中,奶源布局是一场重头戏。这不得不让人回想到2016年,卢敏放上任不到1个月便去参观了现代牧业牧场,不久后派出蒙牛助理副总裁担任现代牧业的首席财务官。
成立于2005年的现代牧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2010年在香港上市,2016年现代牧业在半年报中披露了亏损的信息,这也影响到了单一大股东蒙牛当年的整体利润水平。面对亏损,蒙牛反而决定增持。
在3月28日的业绩说明会现场,卢敏放回忆道:“我们当时入股现代牧业,市场上有很多质疑。现在回头看,为什么每日鲜语的增长能够这么快速?就是因为我们有那么好的奶源布局,花了几十亿还是值得的。”卢敏放说这也是投资圣牧高科的逻辑,通过这两次投资,蒙牛与国内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牧业公司实现了深度捆绑,“这是前瞻性的布局,”他再度强调。
圣牧高科原是中国圣牧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圣牧在中国有机奶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内最大有机原奶企业,不过2017年中国圣牧迎来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这次与中国圣牧的合作,与蒙牛对现代牧业的管理有着相似之处,即蒙牛收购圣牧高科51%的股权之后,中国圣牧也将下游液奶资产和业务整体交于合资公司运营。这也意味着,蒙牛未来将操盘中国圣牧的有机液态奶的终端销售。
蒙牛替这些牧业公司操盘下游自有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自己能够获取更加优质的奶源,看起来这对双方都是利好。根据现代牧业3月25日发布的年报,该公司去年营收微增3.6%至49.56亿元,净利润的额已从2017年的9.94亿元减少至亏损5.06亿元,自由现金流转正,卢敏放评价:“这对于一个牧业公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接下来,卢敏放希望能够从现代牧业和圣牧高科两家公司都能分点红。“我们成立了一个大牧业平台,统采统购带来的协同效应是非常大的,从现代牧业的2018年业绩就可以看到,在饲料市场全部上涨的背景下,现代牧业的饲料成本是下降的,这就体现了我们的协同效应,而且2019年这个协同效应会更大。”蒙牛首席财务官张平补充道:“过去,圣牧高科的利润受到了包括下游产品产生的营收账款等的不利影响,希望2019年至少达到合理利润。”
并购继续
从现代牧业到圣牧高科,蒙牛每一次出手并购,都有一堆麻烦等着它来解决,雅士利更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在2013年以124.6亿港元的代价拿下香港上市公司雅士利时,市场也认为蒙牛在前瞻性地布局奶粉业务,补齐短板,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雅士利成了蒙牛多年的牵绊:2013-2016年雅士利净利润均为负增长,2016年和2017年两年连续亏损,直到2018年才扭亏,从蒙牛历年财报中可以发现,这几年蒙牛在梳理和调整雅士利的产品、渠道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长期关注乳制品企业的分析师宋亮称,蒙牛收购的资产都有预亏的风险,但是纷繁复杂的产业变革时期,为资本运作创造了机会,蒙牛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搭建全产业链体系,这与伊利的自建自投、稳扎稳打形成了对比,“从牛根生时代起,蒙牛人就擅长做资本的考量,”宋亮说。
资本运作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地扩大和加强弱势板块,但是缺点是伴随能否有效消化和整合的不确定性。宋亮进而介绍:“在抵御风险方面,蒙牛有背后的中粮集团这颗大树可以依靠。”例如,2017年8月,蒙牛就曾向其最大股东中粮出售现代牧业3000万股,彼时蒙牛称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改善现代牧业的运营效率。
正如宋亮所判断,蒙牛依然还在资本市场上寻找机会。在3月28日的业绩说明会现场,卢敏放透露,如果有好的并购机会,蒙牛定不会放过。
在卢敏放看来,并购是蒙牛完成2020年千亿目标的方法之一,“目标是确定的,方法有多种,我们现在离20%的有机增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们应该会有并购的机会。”不过,卢敏放还强调,不会为了凑数字而为之,而是要以符合蒙牛整体战略目标为准则去做收购。
现在的蒙牛距离千亿销售额有着300亿元的差距;市值则在4月3日收盘时,已经超过了千亿港元。
相比2020年的千亿收入,蒙牛给自己定下了更为迫切的目标,即2019年净利润增速要高于收入增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拉面救活西北小县城 “拉面之县”盼产业升级
- 下一篇:茅台五粮液 谁是酒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