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提质增效 种植业转型升级看江苏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些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改善,但如何打破过去拼资源、高成本的农业生产状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当下的迫切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江苏省的春耕生产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记者在江苏省采访时发现,调结构、重品质已经成为江苏省农民增收致富的“不二法门”,已经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江苏省,今年正全力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这个叫旋耕机吗?

 

  夏邦勤:对,用它把土块打碎。

 

  记者:打碎之后要做什么呢?

 

  夏邦勤:下秧用的,把他变成碎土。

 

  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种粮大户徐大中家中的200亩农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放眼望去,一边的小麦已经郁郁葱葱;而在另一边的水田里,徐大中从村里雇来的夏邦勤等几位老人正在用旋耕机碎土,给土地培肥,为马上要进行的插秧做准备工作。记者:最近哪个机器是最火的?

 

  记者:现在春耕跟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夏邦勤:现在主要是机械化,机插秧效率高,一个人可以种几百亩田,不像以前只能种几亩地。

 

  记者:咱们产量怎么样?

 

  夏邦勤:现在产量高,品种改良了。现在机插秧,秧龄短,下秧的生长期短,产量就上来了。

 

  听到这里,站在一旁的徐大中忍不住插话。这位曾经的农技员从1995年开始,承包河东村的几百亩地种植水稻、小麦,对田里的事儿可是“手拿把掐”。

 

  徐大中:同样是发水,遇到洪涝灾害,人工栽下的秧三天就死了,但机插秧在水里一个星期,水排干了以后照样生长,在土里根系没有破坏。

 

  徐大中:飞行器植保是最火的。

 

  记者又跟随徐大中来到距离他家稻田不远的河东村大众机插秧合作社,这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从2006年到现在,徐大中带动118户农民搞起合作社,采购大型机械和植保飞行器用于田间的植保服务。徐大中笑着对记者说,地里的品种要调结构、卖出的水稻要重品质,农民的思路也得与时俱进。

 

  徐大中:麦子熟了之后就是插秧机最火了,插秧正常的话是60元/亩,要是带秧苗我们就是230元/亩,一天40亩田左右。同时,我们还进行方方面面的田间管理指导,这都是一套流程,原来都是种田,现在植保服务方面,靠有偿技术指导。

 

  2018年,江苏省实行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试点,通过引进精准高效、绿色环保的无人机植保技术,不但推动了科学化、精细化耕作,同时也让调整思路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望着田野里欣欣向荣的春耕景象,徐大中又有了新想法。

 

  徐大中:现在我想搞特色产业,田里现在都是用优质的肥料,化肥农药减少了。我装的都是灭虫灯,所以种出来的稻都是优质稻米,但是卖到市场上就不算优质稻米了。假如自己搞加工,搞优质稻米,必须要有加工厂、烘干机,才有特色效益出来。

 

  追溯历史,江苏省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在长江流域地区已经开始稻作的栽培。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常年致力于农业历史的研究,他说,从驯化野生稻到大规模运用农业机械种植水稻,江苏省在全国的农业地位举足轻重。

 

  王思明:江苏省是中华农业起源重要的中心,离南京不远,在淮安泗洪发现距今8500年到7500年的稻田遗址,那里有碳化的稻谷和碳化的水田,包括沟渠,说明江苏省的水稻种植至少可以推到8000年以前。

 

  史书曾记载,“江淮之地,无千金之家亦无饥饿之人。”饭稻羹鱼,鱼米之乡,随着北人南迁、运河贯通,江苏的农业种植不断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逐渐形成的稻麦轮作方式一度让长三角做到了“苏杭熟,天下足”。

 

  王思明:江苏省在农业方面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发展出桑基鱼塘系统,就是高度立体的利用空间、时间和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在池塘里面养鱼,用鱼塘的河泥回田,种植水稻,在田埂上种植桑树。桑树采摘之后用来饲养蚕,蚕丝用来生产丝绸,所以他是把立体经济发展到了极致。这是中国农民对农业精耕细作的高度发展,也是我们今天生态农业的雏形。今天江苏省农业仍然具备高产、优质、精细发展的特点,这也是江苏省在全国农业领先的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