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保供增收门道多
时间:2019-04-09 11:4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菜篮子,保供增收门道多(乡村观察)
——来自河北省两个蔬菜产业基地县的调查
小小菜篮子,连着城乡两头。城里人想要花样多,吃得好;村里人想要轻松种,收入高。两头如何兼顾?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河北永清、固安两县,探寻来自一线的答案。
从拼产量到拼质量
1吨不如1斤,1马车不如1麻袋
“大青垡村种菜,谁也比不了。”村支书吕彦毅挺自豪。
腊月初八的大雾,在清晨的阳光中迟迟不肯散去。深一脚,浅一脚,记者走进河北省永清县龙虎庄乡大青垡村的日光温室,一垄垄蔬菜暖香四溢。拨开枝叶,微微透红的番茄、顶花带刺的黄瓜,跃入眼帘。
产量可观,是老吕的底气根源。他讲,这些年土地流转、人工、农资等成本上涨,全靠拼“量”来覆盖。全村3800亩地,2800亩种了菜,年产量超过1.2万吨。产量高,带动村民收入看涨。2012年,村里人均收入1.4万元,2018年涨到1.8万元。
可拼量也有副作用。
一个是种得太累。
“在所有的蔬菜里,只要会种黄瓜,其他菜都会种了。啥原因?太费事!”永清县蔬菜管理局技术站站长魏文亮感叹,整个生长期间,黄瓜面临的病虫害威胁达100多种,其他蔬菜一般只有三四种。
大青垡村村民金锁鑫,光黄瓜就种了5个暖棚。“从上个月4号到今天,中饭我总共吃过3顿,全在摘黄瓜。”每天早上4点起床进棚,晚上七八点钟吃过饭再接着干,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去年一年,5个棚利润10万多元,但背后的汗水没法算。同村的村民荣所亮深有同感:“黄瓜种得太累,这结构真该调调了。”
还有一个是价格卖不上去。
吕彦毅坦言,因为全村种植的基本都是黄瓜、西红柿之类的大路货,如何提高种植效益让他很是发愁。“目前,市场上黄瓜价格大约每斤2元,和十几年前没啥差别,再增加收入,难!”
“靠单纯走量获取效益的模式需要变变了。走量,结果真应了那句老话:‘1吨不如1斤,1马车不如1麻袋。’与其产5万斤卖5000元,不如下功夫种好5000斤。只要质量上去了,5000斤的收入不会少于5万斤咧!”魏文亮表示,助力菜农增收,必须依托种植结构与品种调整。
变化已在永清县悄然发生。永清是华北地区数得着的蔬菜大县,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8.5万亩,28.5万亩设施蔬菜,仅黄瓜、西红柿等深冬蔬菜,年产量就约68万吨。不再只满足于离京、津市场近,这几年,永清全县推广规模化种植,暖棚、冷棚交替,县蔬菜局每年引进60个蔬菜新品种、5项新技术,在县、乡、村三级示范点试验、示范、推广。
百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的凤梨萝卜就是引进的新品种,“能当水果吃,口感清甜,一斤可卖到8元。”理事长文俊先心里很美。
从盲目种植到订单生产
菜农不愁卖,收益进了“保险箱”
蔬菜市场价格常常出现波动,可固安县牛驼镇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顺斋却十分淡定。因为订单模式用得风生水起,很大程度熨平了价格波动。
“我们园区种苗以订单生产为主,年生产能力超2000万株,年产值1000万元。”张顺斋说。
订单生产,理顺产业链条。
合作社的净菜包装车间里,沾着泥巴的萝卜经过洗涤、去叶、验收、化验、包装等一整套工序后,变得白净水灵。净菜直通超市,价格比地头高出一倍。张顺斋介绍,“这些生产和加工工序,都是在提升萝卜的身价。”
净菜销路好,得益于订单串起的高效产业链。链条这一头,现代农业园区既负责统一提供籽种和技术服务,也负责统一管理、质量验收和收购等,链条那一头,合作社负责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这是零散的市场采购做不到的。”张顺斋直言。
订单生产,降低种植风险。
“以往农民自己种菜卖到市场,至少要转三级经销商的手,利益没保障。现在与合作社合作,价格能比自己卖到市场平均高出10%。原因就在于合作社坚持订单价格就高不就低。”张顺斋认为,只有农民不再为销售问题忧心,不再受市场风险干扰,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搞好生产中去,种植质量才有保障。
订单生产,带动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饮酒和吸烟对食管癌有重要影响
- 下一篇:春节前我国“菜篮子”产品供应总体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