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十年再看“单改双”

   2020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远在江西省宜春市的种植户彭凤南也在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2020年她领办的合作社响应政府号召,实施水稻“单改双”1800亩,比2019年多收入近20万元。

 

  “单改双”是指水稻种植由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一年多种一季,产量和收入都增加了。种植双季稻本来就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传统种植模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模式曾被南方稻区部分种植户抛弃。从数据看,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从2010年开始连续十年下滑,其中早稻从2013年开始连续七年下滑。尽管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努力下,一些地方进行了“单改双”,但仍有很多地方不愿实施,甚至还出现了“撂荒”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连续递减十年后,在2020年停止缩减开始增加,双季稻中的早稻面积、产量实现“双升”,为全年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单改双”形势转好、农民又开始恢复种植双季稻?近日,记者走进我国南方部分水稻种植大省一探究竟。

 

  种植意愿低?政策来托底——保证农民种了不吃亏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早稻+双季晚稻’一直是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模式。”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介绍,1976年,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最大,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71.3%,但在2018年这一比例缩减到33.3%。

 

  一些种植户向记者表示,此前之所以不种双季稻,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偏低且缺少劳动力。虽然双季稻一亩地能多打300多斤粮,但大家仍认为不划算,还没有出去打一天工挣得多。于是大家纷纷“双改单”(双季稻改单季稻)。除此以外,还有地方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元种植模式、增加轮作休耕面积等原因。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水稻生产尤其是早稻生产形势更加严峻,春耕时农民出不了门、农资进不了村。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单改双”再次被提上日程。

 

  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国家不断加大早稻生产支持力度,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比2019年提高1元;统筹整合农业项目资金36.7亿元,重点支持早稻生产集中育秧、机插秧等关键环节及代育代插、代耕代种等托管服务。

 

  正是看到国家支持恢复双季稻的好政策,彭凤南才下定了“单改双”的决心。农时不等人,农业农村部及时召开全国早稻生产推进落实视频会议,要求各地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把早稻面积真正落实到田。

 

  在江西省,2020年累计安排了15.6亿元资金扶持早稻生产。“我们合作社能享受国家稻谷补贴早稻每亩37元、晚稻每亩30元,另外我们当地还专门发放早稻补贴每亩50元,社会化服务机插、机防每亩还各补贴30元。”对此,彭凤南很满意。

 

  2020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第一的湖南省,落实扶持早稻生产资金5.6亿元,是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整合涉农资金7.9亿元。同时全省组成66个调研指导组,开展为期1个月的驻点指导服务;各地成立生产专班,开展调研指导2498次,参加20801人次。

 

  政策发力下,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在连续十年下滑后,2020年恢复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早稻播种面积7126万亩,比2019年增加451.1万亩,增长6.8%;早稻总产量546亿斤,比2019年增加20.6亿斤,增长3.9%,扭转了连续七年下滑的态势。

 

  种植效益差?科技在进步——单产提高种了就划算

 

  彭晋京是湖南省桃源县五爱家庭农场的农场主,2020年他“单改双”面积达到1356亩,让他放下心来“单改双”这么大面积的原因,除了好品种,还有集中育秧、机抛机插等好技术。“有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我们更敢于‘单改双’了。”彭晋京说。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最近十年,虽然双季稻面积不断下降,但在科技助力下单产持续提高,2018年早稻和晚稻亩产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36.7公斤和14.6公斤。“如果没有科技提升,很难想象减少双季稻种植对我国水稻总产量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程式华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