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时间:2020-12-16 00: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发展成效显著。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明确提出现代渔业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方针”,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确定“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方针以来,我国渔业发展方针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渔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按照新发展方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农渔发〔2017〕2号);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水产养殖产量5079万吨,同比增长1.76%,捕捞产量1401万吨,同比下降4.45%,养捕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4︰26提高到78︰22,实现了养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除传统的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业之外,增殖渔业、休闲渔业蓬勃发展,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体系格局初步建立,产业结构持续调优,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51.45︰23.14︰25.41调整到49.0︰22.3︰28.7。二是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有效推进。贯彻十部委意见,划定重要养殖水域滩涂空间,全国1500个县级人民政府发布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水产养殖主产县。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共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5468个、示范县49个。稻渔综合种养异军突起,2019年全国总面积近350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1750万吨、水产品29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00亿元。盐碱地渔业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建立了多元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盐碱地水产养殖规模化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同时,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大力推进渔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把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作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和动力,充分发挥水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渔业接二连三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截至2019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323个,水产冷库8056座,水产加工品总量2171.41万吨,加工率达到40.89%。休闲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超过940亿元,接待人数超过2.7亿人次,涌现出查干湖、千岛湖、庐山西海等渔业生产生态融合发展的典型。
二、资源养护迈上新台阶
一是捕捞强度控制取得成效。《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压减海洋捕捞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拆解渔船超过2万艘,国内海洋捕捞产量约100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和减船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二是资源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先后数次对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调整,现行的伏季休渔制度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长休渔期和最严格的伏休制度。相继发布黄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我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全覆盖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全覆盖。三是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科学开展。每年的6月6日,各地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放鱼日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增殖各类水产苗种1559亿尾,举办的各类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达1万多次,有力地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0个,引领带动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能力提升。2016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布以来,加快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工作。针对长江江豚、中华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保护旗舰物种,分别出台了7个专门的保护和拯救行动计划。累计创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5个。
三、渔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