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酒时代复苏,低度小酒江小白致力老味新生
时间:2020-12-15 23:4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哪里有优越感,哪里就有鄙视链,这话没错。 通俗地讲就是在办公室里,你前脚泡好了一杯速溶,转头就看见同事正拎起精致的小壶在做手冲,尴尬对视之际,主管已经风风火火地捧着一杯星巴克进办公室了。 放在酒圈里,这种感觉就更甚了。毕竟喝酒是件强社交属性的事,想要高山流水、棋逢对手是很难得的,大多都是些“东风压倒西风”的交际往来。稍不留神会错意,就会遭到一声“你不懂酒”的扼腕叹息。
于是酒圈就有了各种鄙视链,喝白酒的看不起喝啤酒的,喝自然酒的看不起喝非自然酒的,喝老品牌的看不起喝新品牌的。 即便是在同种类中也要分出个高下,比如在白酒圈内,国人就将鄙视链延伸到了各种香型之间。 白酒的三大主要香型——酱香、浓香、清香,坐上“食物链”顶端的无疑是茅台所代表的酱香,浓香和清香互相瞧不上。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占据70%市场的浓香似乎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难道日渐被挤占市场的清香酒理所当然成了鄙视链的最底端? Nonono,爱喝清香酒的朋友可千万别妄自菲薄。 其实,真要论起资历来,清香酒才是名副其实的“业界一哥”。 清香型白酒是最早的中国白酒?为什么说清香酒“能抗能打”,因为清香酒资历久啊,就算当今四大名酒在此,也要称它一句“祖师爷”。 元朝中晚期,随着蒸馏法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白酒开启了糟烧酒的初创时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了糟烧白酒的制作过程:“和曲酿瓮中”,“瓮”就是陶缸。现在的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工艺,大都采用窖池发酵法,只有清香型白酒还保留着固态地缸发酵的工艺,这就是清香酒历史深厚的最好证据之一啊! 不仅如此,糟烧白酒的酿制过程也与清香酒工艺大同小异。用高粱或糯米粳米蒸熟,和曲在陶缸中发酵,上甑蒸取后,制得味道浓烈,清澈如水一般的酒。这种 “清蒸清烧”生产工艺,耳不耳熟?典型的清香型白酒制造工艺,与“酱香”和“浓香”的“续渣循环发酵法”大相径庭。就连《中国酒经》也指出,续渣法是后来才有的。 种种迹象都表明,清香型白酒出现的时间早于浓香型与酱香型,并与古法酿制一脉相承。由此可见,清香型白酒就是最早的中国白酒。 比“茅台镇”还牛的千年酒镇清香酒中最著名的要数大曲清香“汾酒”,随着明末清初晋商南下,汾酒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乾隆年间,汾酒的制曲和生产工艺已经流经陕西,传入四川。如今风靡全国的四川浓香型白酒工艺,是在陕西白酒工艺入川以后,经过再次创新形成的。 汾酒与茅台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贵州经济》曾记载,山西盐商在茅台镇仿造汾酒的做法,用小麦酿成了另一种烧酒,后来经过改良换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茅台酒”。 如此这般,要说酱香、浓香型白酒是由清香型白酒演化而来的话也毫不夸张。 很多人都以为清香酒里,只有大曲清香才是无冕之王,其实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小曲清香,战绩根本不亚于”老大哥“。 明末清初,盛产小曲清香酒的白沙镇就因烧酒出名,年产量超过1000万斤,甚至远超当时的茅台镇。到乾隆年间,白沙镇已经兴起了一条“槽坊街”,街上全是酿酒的作坊,这对当时科学技术尚不精进的古代来说,酒业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白沙镇位于著名的”白酒金三角“,生产的红皮高粱品质上乘,加之附近驴溪河的清冽软水,酿制出的烧酒清香扑鼻、余味爽净。这让清香酒随着商务往来愈发声名远扬。 清光绪元年《江津县志》称,白沙烧酒上销成都等地,下销宜昌、沙市,成为当时的主力酒品,价格也比其他的白酒高出10文以上。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清香型白酒的市场份额都保证了绝对的领先。 “中式鸡尾酒”让不爱白酒的年轻人破防了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对于清香型白酒来说,也只能各领风骚数十年。以浓香、酱香为代表的复杂香型一经推出,就以新奇的香味口感抢占了大众视野。 来势汹汹的浓酱香型,让清香酒的存在感愈发收敛。文化深厚的清香酒该如何保证良好的传承发展,这一切还得靠品质的不断创新。 酒业泰斗高景炎说过:“清香型白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能分化出其他香型的清香酒,具有“兼容”的气质。在新酒饮时代,它的包容体现在能快速与新潮元素碰撞出火花。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