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发展生猪产业 黔江实现稳产保供背后
时间:2020-12-15 22: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8日12时20分讯(记者 李成 陈攀)当翻开黔江区农业农村经济这一篇章,生猪产业称得上当之无愧的“骨干”力量。 这一产业在经历了13年的大发展上一骑绝尘,连续12年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即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大环境下,这一产业继续迎难而上,以坚定不移决心和信心向着国家现代生猪产业园目标前进。
2019年以来,黔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市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精神,千方百计发展生猪产业。数据显示,今年黔江生猪规模化率达到60%,预计出栏生猪65万头,人均接近1.2头,毛收入30亿元左右。
黔江,继续用出色的成绩单证明这支农业产业的爆发力。
12字“真经”
严防死守“非瘟”持续增产
生猪产业保持健康发展背后,严防死守非洲猪瘟是关键。
“少死就是增收,无疫就是增效”,这句话充分描述了非洲猪瘟肆虐这一大环境下恢复生猪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2字“真经”也牢牢筑起黔江预防“非瘟”发生的工作思路。
尤其在生产方面,经不断地探索与总结,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这一体系对人员、物资入场管理程序,生产单元消毒、防疫程序等做了详细规定 ,形成黔江阻隔“非瘟”一大特色。
“目前黔江正在申请创建无疫小区,自10月份通过市级检查验收后,11月份接受了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这将是全市第一个无疫小区,标志着黔江疫病防控水平居于全市领先水平”,黔江畜牧发展中心兽医科科长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记者看到,整个养殖场实行全封闭式养殖,每个环节严格执行对非养殖基地人员、车辆的进出的把控。从户外回养殖场的员工要按照流程进行8级洗消工作,之后再进入至少3天的隔离期,且人体及随身携带物采样送检结果呈阴性后才能安全进入生产区。
通过8级洗消,就连指甲盖里面的污物、细菌都能清洁掉,3天物理隔离则将病菌存活的可能性扼杀在隔离期间,再通过检测确保安全。
而这只是生物安全体系其中一个体现。
一方面从源头上保障全区生猪种源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还要高标准建设猪场,进行专业化设计。
比如在新建圈舍上,黔江普遍采用漏缝地板、刮粪机、干湿分离机、限位栏、产床、保育床、自动投料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自动饲喂、自动通风、自动温控”,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真正体现设施农业。随着饲料生产、技术研发、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更是为养殖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集中开展春秋动物防疫工作,严格养殖环节和流通环节管控,强化日常性监管。使得近年来黔江区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病,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继续保持清净无疫,保障了生猪产业持续增产增收。
“在努力克服非洲猪瘟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生猪产业方面,主要成效表现为五好,即恢复生产好、招商引资好、扶贫效果好、疫病防控好、污染防治好。”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总结。
2019年畜牧实现产值16.49亿元,其中生猪产值实现12.2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4%。今年,生猪规模化率达到60%,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5万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比去年的60.28万头还多产近5万头。
“四轮”驱动格局
企业入驻为发展势头再添“一把火”
在做到 “无病无疫”,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黔江发展生猪产业,优良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筑起的“防疫”墙,将清新的空气源源不断过滤进场。
这一先天“基因”成功吸引着全国优秀养猪企业入驻黔江。
就在今年5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保供项目首个猪场于在石家镇火石垭村正式开工。
火石垭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全认为,项目能够落地主要原因是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方面落实了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生产“第一难”的饮水问题,另一方面区镇村三级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流转了土地600亩,解决了猪场载体问题。
对此,新希望六和项目负责人深有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宁洱电商扶贫,让农民“产得好”到“卖得好”
- 下一篇:通河:产业扶贫基地带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