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时间:2020-12-05 19: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2020年我国食品行业恰逢工业化、现代化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迎来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为特征的“大食品”时代。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全球食品科技与产业界对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需求与挑战高度关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北京举办“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主会场活动。
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大会直面国内外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由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专家团队,与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的系列活动并进行报告。
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亟待科技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疫情大考下,作为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的食品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份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在拉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工业面对突变环境下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同样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89%,和2019年相比提升了0.29个百分点。然而,受疫情冲击,食品工业也显露出食品原辅料供应链不健全、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能力亟待强化、多元化健康食品供应跟不上快速放大的市场需求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各方协同,并通过科技的力量予以逐一破解。
“在今年疫情期间,中国食品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其应急保障功能及战略储备功能凸显,起到了保障民生的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亮点。”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工业已经站到了以安全、健康、绿色为发展目标的新起点,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共享新格局,离不开海内外食品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合作,希望他们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新贡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冷链食品包装频繁检出新冠病毒,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对科学引导舆情和促进国际交流,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技支撑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指出,强化风险交流,做好科普宣传,让食品安全与健康科学信息深入人心,造福千家万户。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作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科学知识,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出一份力。
用系统观点应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
陈君石明确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禽流感;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和WHO的陈述,新冠肺炎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但是在疫情发生地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冻潮湿的环境下有可能长时间存在;新冠肺炎尽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其流行会为食品安全带来挑战,会影响食品安全。
后疫情时代,全球食品工业将迎来哪些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在科技创新、营养健康、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战略部署与科学规划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需要全球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深度思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食品饮料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在新冠肺炎疫情对食品工业的影响报告中通过数据详细介绍全球食品工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并从消费者的需求调研中总结出未来发展的趋势。李永敬介绍,调研发现,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当前企业高管对经济抱有更大希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者将趋于主动加强健康管理,关注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标签及可持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