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道 护胃有方
时间:2020-11-07 13: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11-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442 食之味,“胃”当先。然而,日常生活中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胃病一经耽误,便有发展为胃癌的危险。目前,胃癌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负担。由于胃癌早期症状隐匿、筛查普及不充分等因素,我国约80%的患者确诊时即处于进展期或晚期。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当前仍以化疗为主,疗效存在较大局限,临床上也面临着极大的未满足需求。
治胃病,治未病
根据最新癌症统计数据,胃癌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种。胃癌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现状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基数大、分期晚、生存差。防治需要两手抓,一方面加强预防和早期筛查,另一方面晚期创新治疗势在必行。
对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指出,中国的胃癌治愈率和控制程度不足是未来尤其需要攻坚的难题。在我国,胃癌晚期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很少且疗效存在局限。这一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堪忧:据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
而我国胃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与饮食习惯不无关系。作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对分餐制提出了要求。此外,以往胃癌更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从近年的临床数据来看,三餐不规律、热爱“重口味”、吸烟、饮酒等问题已造成胃癌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李进表示,上医治未病,胃癌这一未病的上医就是自己。一旦发现胃部不适或体重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当第一时间就医;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尽早发现、尽早诊治。
晚期胃癌是所有实体瘤中的第一号难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表示,以前说“化疗化疗,一化就了”,其实代表着一种绝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的无奈。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之后,以往只能采用化疗;而化疗药物疗效有限,即便发展至新型化疗方案,通常也只能带来不到一年的生存获益,所以到了这一步,往往就意味着患者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晚期胃癌一线治疗迎突破
近年来,免疫疗法已助力变革了多种肿瘤治疗,成为热点话题。但其在胃癌领域的探索却历经曲折,也造成了大众及患者对其不甚了解的认知常态。基于胃癌之难,近年来,针对性创新治疗的探索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其他癌症治疗中进展飞速的靶向治疗,用于胃癌却并不如意。“EGFR/HER2药物在乳腺癌领域获得了成功,但在胃癌领域仅获批一个药物,疗效持续时间也较短。”沈琳说,不仅如此,HER2靶向药物适用的中国患者人群非常有限,仅12%-13%左右。
面对绝大部分HER2阴性患者的巨大未满足需求,研究者在当下大热的免疫治疗领域进行了众多探索,从用于标准化疗失败之后的治疗阶段发展到初始治疗阶段,尽管小有成绩,但与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相比,胃癌的免疫探索之路并不顺畅。
令人欣慰的是,免疫治疗终于看到了曙光。作为胃癌免疫一线治疗CheckMate—649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沈琳表示,今年是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的“丰收年”。3月,中国首个胃癌免疫治疗药物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获批,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两种以上疗法的晚期胃癌患者;9月,大型国际临床研究CheckMate—649传来喜讯,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获得成功,相比目前化疗的标准治疗,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这也是近十年来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领域取得的首个重大突破。
沈琳说,这样实实在在的结果与数据一定会改变全球胃癌一线治疗格局,并且毫无疑问地会成为重要的治疗指南依据。随着胃癌免疫治疗的突破,正确知识的有效传播,有助于大众及患者明确概念、科学防治。
酸甜苦辣,健康吃“秋”
金秋时节,随着天气转凉,人们的胃口自然也好了起来。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秋季有着“贴秋膘”的习俗。老话说“秋季补得好,冬天病不找”。确实,吃是一门学问。懂吃,会吃,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能更好地护胃养生;而吃不对则会造成很多问题,“吃出来的疾病”大多发生在胃部,从老胃病到胃癌一字排开,当数胃癌最为凶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