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粮食生产支持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2)
时间:2020-10-28 11: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坚持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近年来,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近80%的粮食总产量、90%以上的粮食增产,粮食主产区优势更加彰显。
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步伐,按照“扩面、增品、提标”要求,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探索补贴撬动金融保险支农的有效路径。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亿元,到2019年实现672.5亿元,年均增长23.5%,提供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为地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提供了风险保障。
随着一系列粮食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并完善,政策效果也日益显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粮食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高、比较效益低,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相当长时间内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下一步,必须继续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着力推动降成本、增效益、防风险,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采取有力举措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让农民务农种粮不吃亏、地方重农抓粮不吃亏,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应安全,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稳端牢,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