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粮食生产支持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时间:2020-10-28 11: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10-28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112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今年即将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左右,以此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生产保护区建成后,可保障我国口粮消费的95%,谷物消费的90%,大豆消费的14%,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基本盘。
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支持打造科技创新强力引擎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3.7个百分点,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96%以上。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国家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服务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0273家,农民合作社成员6682.8万个,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
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通过支持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规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正在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让地方抓粮农民种粮不吃亏
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建立后,补贴种类不断增加、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补贴力度也在逐年加大。2015年国家决定开展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项补贴”改革试点,2016年在全国推开,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2004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重点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随着市场形势发展变化,粮食供给更加充裕,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新机制,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现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2020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在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民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