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马尾创新扶贫模式 原州迸发脱贫动力(2)

  马尾与原州2016年11月确定结对协作以来,双方抓好产业协作,利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资金,以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为平台,着力引导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打造食用菌特色种植基地、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头营镇利民村,马尾采取“援宁工作组+龙头企业+科研院校+村集体+农户”方式,把闽宁资金优势、闽籍企业运营优势、福建食用菌栽培技术优势与原州气候、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建立食用菌特色种植带贫的“利民村”新模式,每户保底增收3.15万元。

 

  在张易镇马场村,马尾区建设肉兔养殖基地助力残疾人脱贫。项目达到残疾人保障、企业赢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受益四赢局面。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40万元,年获利90万元,直接带动残疾户200户,还可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养兔。

 

  在河川乡寨洼村,马尾区援建的500亩生态公益林,如今树干已有碗口粗,荒山披上绿装。实施马尾·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公益林项目,不仅开创了两地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而且创新了闽宁协作和“东西”结对扶贫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典范。公益林建设时聘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654人次,采购建档立卡户苗木2.8万株,促进了贫困户就近务工和销售苗木增收。

 

  ……

 

  消费扶贫

 

  建立人人参与长效机制

 

  位于马尾区江滨东大道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总馆,不时迎来逛东江滨公园的游客采购宁夏特产,二楼鲜味馆在就餐时段经常坐满顾客。

 

  建起农特产馆、辐射八闽大地是马尾区开展“闽宁协作”,推进“消费扶贫”的产物,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产业协作、拓展协作领域、推进对口帮扶的实际举措,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点窗口。

 

  在马尾与原州对口帮扶中,消费扶贫的“马尾模式”实现“西货东卖”“宁货闽卖”,打造了“消费—扶贫—产业—脱贫”生态系统,既为福建、福州市场增加了优质放心的特色农产品,又增加了宁夏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起到惠民扶贫的双赢效果。

 

  “消费扶贫是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模式,马尾打造扶贫长效机制,通过消费带动宁夏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升级及农户增收。”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

 

  特产馆负责人林锦云介绍,特产馆已从去年初的1家增至现在13家,分布在福州多个县(市)区及宁德等地,正在筹备的还有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分馆,已带动38家宁夏本土企业拓宽近300种宁夏农特产品销路,共帮助宁夏10101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22人。

 

  林锦云是福州人,十几年前,响应闽宁协作号召,前往固原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帮助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在福州市、固原市及马尾区、原州区的支持帮助下,林锦云回到福州建立宁夏特产馆,搭建起宁夏农特产品在福建省的销售桥梁。

 

  除了社会力量,马尾区派出两批次援宁干部。原州缺乏住建、民政、大数据、农业农村等方面的专技人员,马尾区积极开展技术人才援宁。马尾援宁工作队把心“驻”在原州,他们克服困难,在闽宁之间架起友谊桥,奋力改变着当地“旧面貌”。

 

  “援宁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干部群众转变思想。”马尾援宁干部说,工作队带来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提供发展思路,才能留下永不离开的援宁工作队。

 

  马尾援宁干部周凯的女儿丫丫,有一个原州“小姐妹”雨馨,丫丫写信给雨馨时说:“爸爸把一颗心留在原州,我希望更多小朋友能把心交给美丽的马尾,友谊从现在开始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