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成为趋势 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间:2020-10-09 13: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稳产保供,饭碗牢牢端在手中 “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今年的丰收的确来之不易啊!”作为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松江村种粮大户蔡雪和大伙儿一起铆足劲儿,今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增加273公顷。 从全国看,今年以来各地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政策,稳住种粮抓粮积极性。 “好粮不愁卖,只管把心搁肚里!稻谷价格比去年每百斤多了5元,平均一亩田多挣50元。”湖南永州市牛角坝镇石溪坪村农民王喜好说,这几天他将2吨稻谷送到永州市下河国家粮食储备库马坪分库。 政策给力,今年春耕备耕期间,中央财政下达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贴。 前段时间,四川连日强降雨,让部分农田遭遇损失。农业保险机构及时查勘定损,首批支付赔款691.68万元,助力受灾地块及时补插改种,恢复生产。 ——稳面积,稳住粮食生产的基础。 粮食生产,面积为“王”。“现在政策好,又有机械化,一种双收,我一直想着尽可能扩大种植面积。”安徽省怀宁县凉亭乡凉亭社区种粮大户昝建国,今年流转了1200亩水田,其中520亩改种双季稻,一亩早稻拿到100元补贴。 “今年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抛荒田块得到恢复,早稻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 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为今年夏粮丰收创历史新高和秋粮丰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增加45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势头;晚稻种植面积增加400多万亩,遏制了连续10年下滑的势头。秋粮面积12.84亿亩,比去年增加了500多万亩。 ——稳产能,管当前也稳长远。 “咱家的玉米种在旱涝保收田里,今年亩产700公斤不成问题!”在河南滑县赵营镇中新庄村,望着地里迎风招展的玉米,村民倪来喜喜上眉梢。 眼下正是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现在分蘖进入尾声,水稻灌浆,控水是关键。通过降低田间湿度,还能有效防治稻瘟病。”辽宁铁岭县凡河镇振义家庭农场里,农技专家细细查看水稻长势,农场负责人刘振义认真记录技术要点。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能不断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 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瞄准需求,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得益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的同时,供给质量和效率也在同步提升。 ——质量兴农,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鄱阳湖的大闸蟹肉质鲜美,养殖上有技术保证,质量才能过硬。”江西省彭泽县国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国平探索稻鱼、稻蟹、稻虾综合种养,稻虾共作亩产有机稻600斤、小龙虾300斤,亩平均纯利润达5000元,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双收。 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4%。 ——绿色兴农,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田养鸭、鸭肥田,鸭子可除草、除虫,鸭粪还可以增强稻田的有机成分,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顺民心联合社理事长王在新说。实行绿色种养3年来,联合社尝到了甜头,“一水两用,水稻摇身一变成了‘鸭田稻’,每公顷增收3000元。” 绿色生产蔚然成风。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和3.2个百分点。 ——品牌强农,让农产品俏卖市场。 “有了品牌,农产品才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云南省华坪县和爱村村民邹杰,牵头成立了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丽果”品牌,连续两年入选云南省“十大名果”。 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金芒果公司带动基地周边贫困户种植芒果,为贫困户发放芒果苗、农药、肥料,并提供技术支持,生产“丽果”牌优质水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长江禁捕,鱼米之乡探新路
- 下一篇:从一坛酒庄酒,品味百年陈太吉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