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中国,希望田野的最美画卷(2)
时间:2020-10-04 12:1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直播打开销路,更打开了思路。市里一项项举措化危为机,政策及时跟进,对接平台、组织培训,让电商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周代年坦言,合作社网上销量超过90%,“增产又增收,879户社员的口袋更鼓了!” 不仅仅是农产品电商,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土地生“金”。 “没错,大米18元一斤!”跳上车,顾不上洗手,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光跃在物流单上签好名,笑容舒展。 郑光跃的底气来自绿色大米,“我们这里光照充足、土壤富硒;鸭子吃虫,不用农药,全程有机种植。”大米“穿”包装、起名字,经过质量检测,走进大超市,公司发展有机水稻面积500亩,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公斤。 绿色成了农业生产主旋律,全国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万个。 紧密利益联结,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 采摘、包装、过磅、装车,江西万安县高陂镇泗源村宋建冬笑着说,“加入合作社,产量和收入有了保障,今年采摘2万斤,收入6万多元!” 万安县橘树漫山,村民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过去果子没少摘,可价格上不去。村里成立绿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改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带着果农一起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邓兰云说,“合作社发展井冈蜜柚、南丰橘3000多亩,每年可为贫困户销售果品30多万斤。” 丰收年也是增收年。“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从卖得出到卖得好,农民收入连上新台阶,农业的后劲更强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掂掂丰收的成色,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田野里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掂丰收分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粮食丰收靠什么? “一靠耕地,二靠科技。”河南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杜焕永种粮底气十足,流转2000多亩,托管5000多亩,这位当地有名的“田保姆”,说起粮食头头是道:“今年春旱,小麦没受啥影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沟渠连通,机井、出水口就在田头,浇地刷卡,一点也不费事。” 杜焕永感叹,如今种地已告别“靠天吃饭”,植保无人机、四驱型机动喷药车、北斗激光平地仪,这些年合作社购置不少“神器”,从种到收机械化“一条龙”,“效率高了,成本降了,就拿喷药说,飞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顶几十个人工,花销能省一半以上。” 在滑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1000多条水渠、3万多眼机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今年滑县小麦产量100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达128.5万亩。 各地持续重农抓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基础更牢了,“身板”更壮了。 藏粮于地,“饭碗田”有劲了。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靠着高标准农田,我家160亩水稻扛过了洪涝灾害。”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说,“稻田能及时排出水,避免水稻淹泡,不仅提升了抗灾能力,平均亩产还增加了50斤。” 藏粮于技,农民用上“金扁担”。在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崇仙境村,一场陆空联合作业正在开展,收割机奔驰而过,把一株株水稻“吃”进肚里,无人机紧跟其后,油菜籽均匀撒入。“水稻归仓,油菜下地,村里这300亩地全走订单。”崇仙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介绍。 不仅仅在顺庆,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为丰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六城联动,揭秘玩酒节怎么玩?
- 下一篇:年产1.3万亿斤:中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