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食品安全治理之路(2)
时间:2020-08-28 14: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现在业内公认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剂、食品欺诈等。这些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主要靠标准的制订和坚守来控制,和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生产工艺、食品品种等,没有直接的冲突。近些年,我国食品供应水平快速提升,品种日益丰富,标准日益严格。食品的总体合格率大幅度提升,绝大多数食品的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乳制品合格率甚至数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食品安全状况明显进步,儿童发育状况越来越好,全体国民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虽然让监管工作头疼的“小散”仍然存在,“乱低”却有了根本扭转。
食品安全治理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食品安全非常必要也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兼顾高标准和多样性,既能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健康营养,也能弘扬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吸纳就业和提升素质相结合
我国有几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小作坊,有各种类型的食品经营企业,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有数千万。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对中国来说,食品就是就业之本,是基础的基础。食品安全治理必须要面对这一基本实际,要从这一基本实际出发。
由这一实际和特点所决定,对从事食品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专业培训、科普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所谓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食品行业供应中国人每天所必需的饮食,既要充分,又要安全,这些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众多,且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小微企业,吸纳的就业人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通过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科学素养,直接补上了国人文化科学水平的短板。所谓困难,是因为食品行业链条太长,点散人杂,用传统的方式难以组织。我们应切实认识食品行业在民生就业方面的基础作用,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国家的模式简单化合并、裁撤,也要大力加强对食品从业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注重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方式传播新内容、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岗位。
科技赋能和万众创新相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时代。当某个产业或企业运用互联网理念、工具或技术时,哪怕是一个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产业,也会生机勃发,迅速驶入快车道。早在宋代,中国人就发明了豆酱,成为中餐的重要调料。但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老干妈”辣椒酱才插上网购的翅膀,飞向全世界,被网民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地运用于全产业链,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一道风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激励下,借助科技、资本、体制机制的力量,中国的食品产业进入了创新的爆发期。从远程养殖到智慧农业,从太空育种到沙漠种稻,从卫星定位到数码溯源,从智能仓储到冷链配送,我国食品产业在农地不断减少、环保约束趋紧、人口持续增加、标准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靠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为全面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近年来,不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锁定问题食品生产环节,运用大数据排查和预测问题食品,运用人工智能监测学校食堂、餐饮后厨,在诸多新技术应用上推动了智慧监管。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之路正散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经济网总裁 王旭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