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走中国特色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中国自2010年成为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后,食品质量明显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持续提高,食品安全态势稳定向好,日益茁壮的中国食品产业正在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运用北斗定位系统跟踪奶源,使用5G传输请北京的专家视频诊断贫困村里庄稼的长势,搭载区块链技术保证每一颗柚子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聪明的国人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快地嫁接到食品领域,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有了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保障。

 

  “尚德”和“守法”相结合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里,“食品安全”概念从来都包含“food safety”和“food security”两个含义,前者强调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后者则与意识形态、战略战术密切联系。不管是《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都是在强调食物供给(粮食安全)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作用,对于治国安邦、内政外交的战略作用。

 

  在我国即将告别绝对贫困,整体走向全面小康的今天,党和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国家发展规划,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这是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要“尚德”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中国人食品安全观念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现代食品工业是个庞大、复杂、精密的产业体系,是个汇聚众多学科门类、又时刻运动变化的社会生态。当代我国的食品安全只靠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无法保障,必须有严密的法律法规护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在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翻开了新篇章。

 

  2013年12月,在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正是秉持“尚德守法”、德法兼施、标本兼治的治理思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迅速好转,基础不断巩固。

 

  行政监管和社会治理相结合

 

  《尚书》中就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政务建议,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称“舜命后稷,食为政首”,又把这一理念和治理模式推到上古五帝时代。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把管理粮食生产、保证人民食品安全作为施政者责无旁贷的政务责任之一,放在诸多政事的核心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管是先后设立粮食部、农业部,还是专门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及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把食品安全管理职能赋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都延续了自觉承担食品安全治理的政府责任这一古老传统,承担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使命任务。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食品安全法》第一章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在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监管责任进行严格规定的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又做了详细说明,并要求“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政府领衔,社会共治,显示出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和道路,是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新时代的召唤。

 

  弘扬文化和发展产业相结合

 

  我国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有丰富多样的食材,有各种各样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是名副其实的食品大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