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开展“点对点”就业扶贫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时间:2020-08-20 10:5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0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袁孝椿 张渝 彭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2015年以来,江津区本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以稳就业促脱贫,多点发力让贫困劳动力端稳端牢“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走出了一条具有江津特色的就业扶贫之路。 外出务工“点对点”帮扶,就业培训热火朝天,扶贫车间有条不紊生产,公益性岗位兜住“民生底线”……行走在津城和镇街,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坚持在精准建立台账、精准帮扶就业、精准培训技能、精准落实政策等方面主动作为,下足绣花功夫,建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岗扩岗、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1.1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占2019年底贫困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107.2%。
今年,江津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围绕“家门——车门——厂门”,采取包车、专列等方式,通过实施分组编队、行前提醒、准备物资、出发签到、途中衔接、抵达对接等“6步工作法”,提供专车服务,帮助1800余名农民工安全顺利返岗。
走得出,也留得下。家住朱杨镇桥坪村的熊德贵现年58岁,2020年从广东东莞某制衣厂回津务工,由于年龄偏大加之有风湿病,返乡后再就业难度较大。在朱杨镇、江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一对一”岗位对接帮扶下,熊德贵成功在某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再就业。
今年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建立了“区级部门+企业+镇街+村(社区)+贫困户”的多方联动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做实就业服务,搭建起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就业金桥。2015年以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全国助残日等活动。每周四常态化举办现场招聘会,在各镇街举办“小而精”的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发“江津就业”微信平台和江津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疫情期间开通线上直播招聘,实现线上线下双向招聘,畅通用人单位与贫困劳动力对接渠道,提升精准匹配度。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还通过镇街网格化普查、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采集区内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加强与区内用工企业对接,精细做好企业用工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筛选工作,定期将岗位推送给各镇街、村(社区)。同时,“点对点”短信推送到贫困手中,及时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跟踪帮扶。
“要不是参加政府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这两年可能还在家闲着。”柏林镇华盖村贫困户汤相福谈起就业培训仍然心怀感激。很多年来,没有一技之长的汤相福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2018年,汤相福看到了柏林镇发布的免费技能培训信息,便报名参加了“江津职校2018年第一期重庆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 让她学会了烹饪和清洁技能。现在,汤相福凭技能外出务工,月收入4000余元,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自脱贫攻坚以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将技能培训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摸清培训需求、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实效,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培训工作体系,有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不断提升就业扶贫培训实效。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训建卡贫困劳动力4200余人次,覆盖全区30个镇街。
为满足培训需求,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在上级培训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区内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增设花椒种植、富硒特色菜制作、乡村旅游等区级特色专业,形成“市级规定目录+区级特色项目+镇街自选项目”培训模式,建立“订单式组织+菜单式培训+工单式就业”的机制,实施“理论授课+实操练习+观摩学习”的教学方式,组织培训机构送师资、送设备到贫困人员较为集中的镇街、村社“送教下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培训班开在家门口,吸引贫困人员克服务农、照顾家人等困难主动参加培训。同时,开设市场需求较大、就业门槛较低的养老、育婴、餐饮等专业培训,做到贫困人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实现应训尽训。
“都是手上的活路,干着不算累,最开心的是10多分钟就能走回家里。”49岁的聂永莲以前在重庆市南岸区做家政服务,返回家乡石门镇李家村后,在石门镇李家村食用菌基地就业扶贫示范车间上班,变成了村民眼中的“上班族”,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