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佳节选礼物,药品保健品营养补充品,到底买哪个?

  马上就要回家过年了,很多人都在忙着采购年礼。毕竟过年回家有父母公婆岳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同学朋友……串门走动总不能空着手吧。

 

  可是,到底买什么东西合适呢?很多人问我:“你是营养专家,会买营养品和保健品作为礼物吗?”其实,我很少买这类产品。倒不是因为我真的认为营养品和保健品都没有用,全是骗人的,而是因为送它们作为礼物难度比较大。保健食品各国都有,它有社会需求所以有存在意义。不过,麻烦就在于它们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不敢随便送。

 

  虽说有“药食同源”这一说,但食品、保健品、药品三者的管理不同,批准的难度也不同。到底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营养补充品到底是药还是保健品呢?恐怕绝大多数人还弄不清,这里简单说说这些常识吧。

 

  食品能提供营养素,但短期内无法治疗疾病

 

  超市和农贸市场里的普通食物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吃的,都是非常安全的东西(当然,少数人也可能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和不耐受等反应)。

 

  食品要有容易接受的色香味和口感,而且必须能提供营养素。其中也含有一些保健成分甚至药效成分,但是含量比较低。

 

  的确,吃对了食物能够帮助疾病的康复,但也只是辅助作用。正因为食物中的药效成分比较少,所以不能期待用它在短期内治疗疾病。比如说,合理调整饮食,再加上运动,能够改善血压、血糖、血脂状况,但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再比如说,人们相信多吃芹菜菠菜有利降低血压,但绝不可能是吃一餐之后就马上能够降低20个毫米汞柱——要真是那样,没有高血压的人哪儿还敢吃芹菜、菠菜呢?

 

  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允许普通食品宣称疗效,或是宣传特定保健功能。对于预包装食品来说,就连“含某种营养保健成分”的说法,也有法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来专门管理。测定数据证明含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说是“含有”还是“富含”。

 

  药品只能用于特定病理状况的患者

 

  对于药品来说,是否含有营养成分或是口味的好坏都不是它的主要考虑因素,治疗效果才是第一位的。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必须有审批许可,药效必须得到可靠的临床研究来证明。如果吃了很久都没有效果,这种药就该扔了。

 

  药是给治疗目标使用的,不能起到补充营养素的作用,无法替代健康饮食。除了少数营养补充用的药物之外(即便如此也不能过量),药效成分一般都会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所以它们只能用于特定病理状况的患者,如无医嘱,不能随便乱吃药,更不能日常不好好吃饭,却把药当成饭吃!

 

  保健食品具有生理调节作用,但不是人人都能吃的

 

  某种意义上,保健食品的性质居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它们一般不讲求是否美味,但在考虑营养素含量的同时,还会考虑到是否具有特定的生理调节作用。

 

  在经过可靠的功效实验来验证保健效果之后,保健食品还需要通过审批,获得保健食品的许可。而且,只能宣传被批准的那个保健功能,不能夸大作用,扩大功效范围。比如说,得到批准的只有一个血脂调节功效,就不能宣传它具有美容、降糖、减肥……等等其他功效。

 

  正因为保健食品比普通食品的生理调节作用大,所以它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只针对需要这种调节作用的人。打个比喻说,A先生身体的某个代谢路径需要往左边调一下,如果吃了某个保健品,正好方向调对了,当然效果很好;但B先生的身体需要往右边调一下,他跟风吃了这个保健品,结果调节方向错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危害健康。

 

  当然,和药品相比,保健食品的调节力度达不到药物的那种程度,也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所以相关法规禁止它们宣传药效。

 

  总之,一种东西的“保健作用”“生理调节作用”越强,那么它就越“挑人”,越不能随便用。世界上很难找到对所有人、所有身体状况都有好处的“万灵”式保健食品。

 

  营养素补充品只能治疗营养素缺乏症

 

  还有一类是营养素补充产品,在一些药店里会被当成药品来卖,有些还会作为保健品来推销给消费者。比如维生素C片、叶酸片、钙片等。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