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一山一水一豆情 “豆腐西施”筑起乡村脱贫梦
时间:2020-07-29 11:4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8日10时45分讯(通讯员 向萍)近日,在重庆市开州区紫水乡龙溪村,成片的大豆长势良好,一位剪着短发、果断干练的姑娘,正在田坎上和村民愉快地交谈。
“牟总,多亏你们公司帮忙,今年我家大豆种得多,超过去年啦。”一位60开外的老人,一边扯草一边说。
老人名叫张德安,是紫水乡龙溪村大豆种植大户,去年他家种植黄豆25亩。他嘴里的牟总,是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重庆市开州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重庆市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牟韦,她带领村民发展黄豆产业,把普通“田坎豆”变成致富“金豆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西施”。
产业助力,她给村民注入种豆“热情”
“紫水的豆腐,开州的酒,要吃豆腐往紫水走。”这句民谣传诵至今。
2014年,牟韦和同学田仕艳返乡创业,一眼相中了“紫水豆腐”,她俩发誓要把紫水豆腐做出名堂来。
说干就干,2014年3月,牟韦和田仕艳在紫水乡华新村9组成立了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同年10月建成并投产,成为当时全区唯一一家通过QS食品安全认证的豆制品加工企业。
“紫水豆腐”取材当地老品种黄豆,俗称“田坎豆”,加上天然山泉水,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但由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土地荒芜较多,“田坎豆”供应明显不足。
“必须把黄豆产量提上来,提高村民种豆积极性。”牟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解决黄豆来源,牟韦与当地种粮大户合作,将附近贫困户荒芜的土地租赁下来种植黄豆。为了提高质量,牟韦要求几位大户们记“种豆日记”,为今后种植基地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当年,该公司通过租赁贫困户土地500亩,产出黄豆60吨。36户贫困户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劳务收入获得收益近10万元。
为了鼓励种植大户,公司还出资2万元,购买微型黄豆脱粒机10台赠予大户,并将黄豆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2元。
“种豆比种包谷强!”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种豆热情大大提高。
近年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加上政府多种专项资金投入,开展零星土地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化实现机械化耕作,解决了黄豆种植难题。并将整治好的土地实行“菜+豆”轮种模式,扩大了黄豆种植面积。
截至目前,紫水乡已建成适合机械耕作黄豆基地2000亩,年产出黄豆200余吨,实现黄豆总产值120余万元,“紫水黄豆”品牌附加值收益约6万元,“菜+豆”模式基地实现总产值400万元,惠及贫困户77户,共增收约100万元。
就业给力,她给村民创建扶贫“车间”
“黄豆作为初级农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所产生的收益始终是有限的。要让黄豆变成‘黄金’,须在黄豆深加工上下功夫。”牟韦说。这个理念,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牟韦投资300万元,在紫水建立了豆制品生产车间。该车间占地约4亩,拥有鲜豆腐、鲜豆干、魔芋豆腐、米豆腐、休闲豆干、膨化豆制品等6条生产线,年加工黄豆1200吨,实现年产值2800万元。生产车间成为黄豆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这下子好了,我再也用不着外出打工了,一家老小也能相互有个照应。”在车间务工的陈太芝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她说,“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像陈太芝这样在家门口挣工资的村民不少。目前,紫水豆制品公司共解决村民就业90余人,其中70%为当地村民,90%为家庭妇女,15%为贫困户家庭成员,10%为残疾、低保户。车间年劳务支出550万元,为当地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劳务增收约100万元。
“多亏这个厂,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建卡贫困户、残疾人邬宗群是进厂最早的一位,见证了公司发展的点点滴滴。她对牟韦充满了感激之情,她常说,“唯有加油干,干出成绩,就是对牟总的最好报答。”
“下一步,我们正在筹建规模更大的标准厂房。”牟韦说,随着业务发展,原来的车间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公司正在白鹤工业园区筹建新的标准厂房,预计可年加工黄豆3600吨,年总产值9000万元。这将会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
电商出力,她让网销豆制品收入“返点”贫困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