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报告(2)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老谣新炒”问题突出。上半年,未监测到具备显著负面影响的新生谣言。但一些过往的谣言通过假借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再度出现了恶意传播。例如,今年2月,一篇题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文章在网络中大量传播,文中详细描述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内部经营的所谓“黑幕”,引发网上广泛关注。经舆情回溯调查,2016年端午节前后网络中即出现类似传言,当时所谓的忏悔人是“宁波余姚人徐翠芹”,且宁波余姚市场监管部门已对辖区内相关市场进行了检查,并未发现网传情况,解放日报等媒体已及时对传言进行了澄清,并邀请有关专家就黄鳝、虾蟹等水产品使用避孕药问题进行了科普解读。后经警方调查发现,上述谣言系江苏一犯罪团伙蓄意将旧帖拼接篡改、偷换内容,并套上和疫情有关的标题,借疫情热点造谣传播。除此之外,上半年已先后出现有关“速生鸡”“植物激素”“农残最高的五种蔬菜” “打针西瓜”等多起“老谣新炒”事件。对此,农业农村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行业专家撰写解读材料,通过新华网、农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渠道进行了科普解读和舆论引导。

 

  (四)网民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亟待提高。从目前一些新闻曝光和社交贴文看,一些网民乃至少数媒体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偏低,对诸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白羽肉鸡等概念缺乏科学认知,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中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认识。例如,今年5月曝光的湖南“蛋白固体饮料”事件,起初被媒体称为“大头娃娃假奶粉事件”,部分网民将事件与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联系,一段时间内再次引发了对国产奶粉(奶业)质量安全的担忧。后被证实上述事件不涉及奶粉掺假,主要为“蛋白固体饮料”销售商虚假宣传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消费者没有客观认识二者的区别,继续抨击国产奶粉(奶业)。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有传言称柑橘、三文鱼等农产品会传染病毒,引发网民热议,影响到农产品销售。

 

  三、下半年舆情态势预测与建议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之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上半年舆情表现,结合发展态势分析,预测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关注以下两类风险点:

 

  (一)热点性风险点。一是粮食、生猪等大宗品种的负面舆情风险。保粮食安全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种养殖和加工环节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形成舆论关注焦点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伴生的谣言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特别是前段时间北京等地区形势出现局部反弹,疫情相关的谣言问题可能再度出现。三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标准差异问题,特别是关于生猪等农产品进出口标准差异的问题,存在引起舆情热点的可能。

 

  (二)长期性风险点。近年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农产品入市后曝光的负面检测信息,特别是一些禁用农药或瘦肉精的检出曝光,一定程度上会在消费者心里不断积累负面情绪。可能被特定事件点燃诱发舆情连锁反应。

 

  舆情工作是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基础,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发挥好“瞭望哨”和“晴雨表”作用,做好应急处置的前哨工作。同时,针对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可能存在的发展态势,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这是一个包括预判、引导、处置在内的完备机制,明确“谁来管、怎么管”,使各部门协调运作,进而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目前可以预见的热点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有必要在原有处置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建立与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的舆情联动处置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