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河南信阳:大别山里的“桃花源”(2)

  产业的发展,让400多名周边的农村妇女在这里实现了顾家、就业两不误。这一点,在车间里干活儿的妇女侯永琴感受颇深。为了照顾小孩和老人,侯永琴无法外出打工。“在这儿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呢。”侯永琴嘴上说着,灵巧的双手牵着草绳在钢筋内左右穿梭,“俺老公在外边一个月挣四五千块钱,我在家既能照看孩子还能挣钱,贡献不比他小!”

 

  与侯永琴一样,车间里的许多妇女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让大家开心不已。

 

  事业有了发展,张庭莲没有忘记当初返乡创业的初心。她告诉记者:“带动妇女姐妹们奔小康,是我应该做的。”她还多次为贫困家庭、特殊学校学生、敬老院等捐资捐物,带动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94户191名贫困人口。

 

  家中有茶园,又娶媳妇又盖楼

 

  位于大别山区的信阳市光山县,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2.7万亩,催生出6个万亩、50个千亩连片的油茶基地,惠及30万农民。

 

  槐店乡陈洼村村民郑建友和陈文珍夫妇,自从2009年开始在司马光茶园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过上了幸福生活。陈文珍把家里的山林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和老伴都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还有养老金,老两口不仅脱了贫,孩子还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松快。“几年前我们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幸福。”陈文珍说。

 

  据了解,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覆盖6个乡41个村民组,目前实现了年产值近亿元,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已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十几年前的“穷山”变成如今的“富山”,正如光山县乡间口口相传的一句顺口溜说的那样:“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记者手记

 

  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就业”

 

  对一些农村妇女而言,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就业”。

 

  在张庭莲的生产车间门口,有一条标语:“让群众富在产业上”。张庭莲告诉我们,就当地稻谷种植而言,每亩约产生0.75吨稻草,公司从群众手里回收,每吨价格1000元,每亩稻草收入超过700元,这让当地群众将稻草视作宝贝。她还免费给村民们发放草绳机,让乡亲们在家生产草绳。从稻草到草绳,每斤价格有1元,相比单单出售稻草增值一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吸纳更多农村妇女就业,张庭莲还建起了培训教室。胡作玲既是编织女工又是老师。拿着一幅用玉米皮雕刻的装饰画,她向我们介绍,用草绳、玉米皮编制的工艺品深受市场欢迎。村民通过培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加工产品来增收。

 

  在光山县马畈镇徐寨村扶贫车间里,巾帼服饰“巧媳妇”基地负责人杨世娥喜不自胜:线上线下招工通知刚发出去,就吸引了周边大批妇女前来报名。光山县巾帼服饰先后承办了5家多彩田园“巧媳妇”扶贫培训加工基地,为600余名城乡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创业、致富的机会。眼下疫情态势平稳,全县各乡镇的“巧媳妇”基地都在加紧复工复产,积极吸纳周边留守妇女,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巩固脱贫成效贡献半边天力量。

 

  陈荣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上有生病的公婆,下有学龄儿童,靠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维持生计,常常入不敷出。加工基地开到家门口后,她也能挣钱养家了,去年全家光荣脱贫。

 

  “我从开厂起就在这里干,干了好几年了,厂里中午管饭,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还有补贴,挺好的。”在巾帼服饰“巧媳妇”扶贫车间干了多年的“老人儿”吴海霞是邻县的贫困留守妇女,带着孩子来光山县求学,顺便在车间务工。

 

  据悉,光山县已先后发展各类“巧媳妇”基地65处,全县40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既养了娃,又照看了家”已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