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河南信阳:大别山里的“桃花源”

  郝堂村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山区村,有18个村民组,678户2395人。2011年以来,郝堂村破除过去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政府统管、大拆大建”的观念,创新思维,积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群众作用,高举生态旗,念活产业经,唱好文化戏,让这个昔日僻静无名的小山村蝶变为闻名全国的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饮食、文化、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家在郝堂村,好比住天堂

 

  几年前还是贫困村的郝堂村,现在有了“画出来的村庄”的美称。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一些青年返乡创业。

 

  出生在郝堂村的胡涛是“85后”,十几岁参军入伍,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涯,他又去上海创业。2014年,胡涛带着梦想回到家乡,开了庄园民宿“上山下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还进行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在家乡,胡涛实现了自己的乡村情怀。

 

  郝堂村的美景同样吸引了外地人前来。来自郑州的董光辉原来在一家报社工作,2013年来到郝堂村,9天后他就辞了职,携家带口搬到了郝堂村,开了家素食餐馆。他说,这里适合自己,有山有水,像童年的老家。在这里安家,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董光辉的院子原是一个废弃多年的院落,在郝堂村留住乡愁的乡建改造中,这座土坯房作为一段“乡愁”记忆被保留了下来。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土墙小院,别有特色。

 

  郝堂村尊重自然生态,做到“四不”: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突出“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全村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垃圾分类,引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着眼保护和提升村庄的生命力,在修复完善上做文章。强调要“强健筋骨”,对老屋、老井、老树等进行重点修复和保护,对深受群众喜爱的狗头门楼、马头墙等豫南民居进行推广运用,增加村庄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优化了群众关心的村庄布局,贯通村内小路,完善邻里网络,形成了屋挨屋、户相连的格局,使人与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村里还从房前屋后入手,引导村民在门前屋后整理空间,栽种蔬菜花木,营造农家景致,让村庄更具乡土味道。

 

  此外,郝堂村还通过打造培训驿站、举办音乐节等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并大打特色牌,种植了有机水稻、红米、荷花、蓝莓、桑葚等绿色农产品,兴办农家乐和传统豆腐坊、酒坊、茶坊,目前已注册的就有120家,去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为了“引凤还巢”,村里还通过提供担保贷款、发放奖金等优惠奖励措施,“唤回”乡土人才。目前,全村外出务工的475名青壮年劳动力中,已有378人返乡创业就业。

 

  家门口创业,和姐妹共小康

 

  在信阳市平桥区的南雷村,张庭莲可谓大名鼎鼎。她在深圳工作了20多年,做过外资企业高管,还办过工厂。2014年,内心涌动的乡村情怀、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帮助更多农村妇女自强自立的愿望,让张庭莲回到了家乡创业。经过深入考察,她明白,发展农业产业,需要情怀和热情,更需要市场和思路。“农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这是许多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的返乡者的共识。”她说,“发展农业产业,一定要有市场思维。”

 

  在老家,村民们房前屋后的稻草让张庭莲眼前一亮:何不废物利用?张庭莲决定利用秸秆等废弃物发展创意手工业。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一方面,秸秆处理一直是农民们的头疼事儿;另一方面,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旺盛,加上如今生态农庄、文化小镇不断涌现,既环保又美观的草编草雕工艺品正符合市场需求。

 

  2016年,张庭莲创办公司,并注册了“农林谷”“香草精灵”商标,通过“手工艺+创新”的形式,为市场提供个性化作品定制。经过几年的潜心经营,她的企业从最初200平方米的小厂房,发展到现在4000平方米的规模化厂房,影响带动了周边20多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逐步发展起来。

 

  弃之不用的农作物秸秆,现在成了香饽饽。车间里成型的工艺品都是回收周边废弃秸秆、玉米皮等制作而成,各类农业创意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