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来凤凤头姜里的“致富经”
时间:2020-07-07 12: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凤头姜是湖北恩施州来凤县独有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形似凤凰而得名,种植历史逾300年。来凤位于龙凤盆地,酉水贯穿而过,温润的气候和富硒黄棕沙壤造就了凤头姜无筋脆嫩、美味多汁和营养丰富的特质。
顺沅江漂流,伴着竹排下洞庭,凤头姜的名声传到了武汉、长沙和长三角,成为载入农业教科书的珍贵品种,袁隆平院士曾亲自为凤头姜题词。来凤姜农世代种姜,因姜致富。近年来,湖北来凤县全力发挥来凤凤头姜品牌优势,凤头姜在助力农户脱贫致富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亩地种出万元户
立夏小满,江满河满。来凤县绿水镇周家湾村大湾,绿油油的凤头姜已经长到一拃长,姜农周行发正在垄间除草。
据来凤县志记载,来凤凤头姜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鲜仔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
在当地农民眼里,凤头姜一直是致富的宝贝。凤头姜每年3月播种,6月中旬到11月可收获,一亩地能产生姜4000斤以上,亩产值在1万元左右。因种植时间短,产值可观,凤头姜深受当地农民的青睐。“我们这里,一亩姜地就能产生一个‘万元户’。”生姜种植户汪酉香说。
来凤县位于湖北西南边陲,历来是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传统的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全县每年约有40%的嫩姜销往黔江、恩施、利川等地,20%左右的老姜销往湖南、重庆,以及宜昌和四川达州等地。
中秋节前后,凤头姜集中大量上市。不仅外销,当地的姜农还被外地请去当“姜师傅”,到湖南、贵州、重庆等地传播生姜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
来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早在1998年,就把生姜列入发展规划,作为县农业支柱产业发展。2000年以前,凤头姜的种植面积一度逼近5万亩,达到历史巅峰。
2007年,“来凤凤头姜”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翔凤镇、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8个乡镇都有一定种植面积。在绿水镇香沟村,生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近一半。
“凤头”振翅带动强
凤头姜主要有三种销售渠道。一是县凤头食品公司“订单购买”一部分;二是周边县城消化一部分;三是省外客商采购一部分。绿水镇香沟村支书李世林保存着20多个外地客商的联系电话。他说,凤头姜依赖省外市场所占比重较大,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所以建立稳定、规范、通畅的外销渠道才是巩固和壮大生姜种植基地的根本。
来凤县凤头食品公司是该县最大凤头姜生产加工企业,于1998年成立,原是来凤县农业局下属经济实体。2002年底,凤头食品公司实现了全民营化。
为开拓山外市场,公司总经理田延富尝尽辛酸。“凤头”牌糟姜问世后,他带着产品到武汉乐福园大酒店推销,酒店老板一口拒绝:姜制品从来都只作调料,哪能摆上餐桌当菜吃?吃了“闭门羹”的田延富依然坚持上门促销,终于使“凤头姜”摆上了乐福园大酒店的餐桌。田延富先后6次拜访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以求联营合作。凤头食品公司与重庆西南农大、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合作成功开发以速溶姜汤、姜糖、姜茶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凤头姜作为来凤县的特色产业之一,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带动标准化种植、提升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丰富产品品种,可以为特色产业带来新生机。”来凤县凤头姜食品公司负责人田延富说。
随着生姜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凤头食品公司已陆续开发出五大类56个系列产品。凤头食品公司现已发展成为恩施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湖北省名优菜”“湖北老字号”“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随着凤头姜逐年收揽各项美誉,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地龙头企业凤头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品“凤头姜”“凤头姜汤”,相继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中国名优硒产品”。“每年仔姜刚上市时,田间收购价高达10元一斤,老姜收购价也在2.5元左右。”田延富介绍,在“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模式下,凤头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姜山”成了致富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感染力MAX,康师傅网课上演航天科普大戏
- 下一篇:“新农人”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