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场开进商场 崇明“两无化”蔬菜 好吃又环保(2)
时间:2020-07-06 19: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蔬菜的“两无化”种植,并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两无化”,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种植标准选定、农业废弃物处理、种养循环、绿色农资管控等各方面。
农资商店该是什么样?在崇明,店铺陈旧、店员年迈、货品陈列杂乱无章的年代早已过去。崇明已形成由1个服务总仓和16个门店组成的绿色农药肥料供应网络,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手段,“农资新零售”模式已经悄然上线。
“传统农业的一大不足,在于农资管控不精准。如果对农户的农药、肥料补贴和农户的实际购买行为不挂钩,‘不管你怎么用,先补贴给你再说’,难保不会有农户把农药、肥料低价出售或直接丢弃浪费,影响环境,而且传统施肥用药往往量很大,效果却不一定好。”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绿色农药肥料供应网络,所有门店实行信息化管理,可把全区农资进行一体化智能管控。
除了农资管控,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也很重要。“小香葱,长度需在20厘米到30厘米,切须、无白斑、无病虫害;紫甘蓝,单颗直径应为8厘米到12厘米,无黑边、无焦心;鸡毛菜,长度需在15厘米到20厘米,大小均匀,虫孔直径小于0.2厘米,单叶不超过3个虫孔……”在万禾都市农场,记者在一份《“两无化”蔬菜检查标准表》上看到各种蔬菜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采收标准,表格上还要有包装人员、主管、负责人、送货司机四个签名,写明采摘日期、包装日期和成品数量才能运出基地。
“万禾农场目前确立执行65项标准,其中国标18个,行标20个,企标27个,包括种子标准,种植技术规范,农业投入规范,病虫害防治规范等。通过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可大幅提高‘两无化’蔬菜的生产效率。”黄震说。
蔬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置?在崇明,两个蔬菜“两无化”创建基地各有绝招。
在万禾,蔬菜秸秆通过种养循环来实现资源化利用:秸秆成为崇明白山羊的有机口粮,羊产生的羊粪添加生物菌种后腐熟发酵,制成有机肥,又能为蔬菜肥田,提高蔬菜品质。
在泛信,堆积如山的秸秆、菜皮,经过打碎、添加菌种等系列工序,再以长20米、宽4米、高2米的标准堆成一个个肥堆,在肥堆上覆盖专用防水透气的高分子覆膜材料,经过4周到8周发酵处理,最终可成为无臭味、无病菌的优质生物质基料肥料。“我们自己发酵制作的有机肥用于‘两无化’蔬菜种植底肥,肥力足,长出的蔬菜更茁壮健康。”支琳琳说。
无论化学农药还是化学肥料,都有“见效快但隐患大”、“短期效益好,但长期弊大于利”的特点。崇明在探索“两无化”蔬菜种植模式的同时,其实还在探索另一个“无化”——抛弃了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的“化学思维”,而用更长远、更全面的“有机思维”去对待蔬菜种植。
支琳琳对记者坦言,蔬菜“两无化”种植以后,产量多多少少会降低。“比如,出于控虫的考虑,蔬菜要降低种植密度,要稀疏一些;有机肥、有机农药是‘慢工出细活’的,‘药性’往往没有化肥、化学农药强,在产量上也会有影响。”崇明区农业农村委蔬菜科科长陈丹也告诉记者,传统种植模式下,小青菜的一年亩产量约为5吨,“两无化”种植后,一年亩产量约为3.5吨。
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张锋告诉记者,无须避讳“两无化”模式下的产量降低,更不用因噎废食,因为产量下降而停止“两无化”种植模式的探索。“现在的人们往往不追求吃得多、吃得饱,而追求吃得精、吃得放心。虽然产量下降了,但‘两无化’蔬菜的品质提高了,更受消费者欢迎,‘好产品’更能体现‘优价格’。”
此外,以往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化学思维”是小富即安、不舍得投入。有些合作社、种植户用传统模式种菜后有一定收益,便舍不得改进生产方式、舍不得在硬件和技术研发上投入资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一定要通过标准化、科技化的路径实现,基础投入必不可少。”黄震说。
黄震告诉记者,为了种好“两无化”蔬菜,万禾都市农场把近三年取得的利润都用在了技术研发和硬件设施升级上,包括自动化包装流水线、农产品源头追溯系统、农产品智能化管理平台等。“不止把所有利润都投了进去,我们还额外追加了投入,3年来一共在研发和硬件升级上花了6000万元左右。只有这样,‘两无化’蔬菜才能更好、更规范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两无化”蔬菜怎么卖?把农场开进商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