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青海省积极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2)

  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打好特色农牧业牌,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提升牦牛青稞产业发展水平。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牦牛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目标。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完成3家牦牛产业示范园和祁连县牦牛牧游基地建设,泽库县牦牛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牦牛产业集群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制定牦牛生产加工标准20项。扶持7家青稞精深加工企业提质增效,新建精深加工车间7条以上,建立绿色有机青稞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加快藏羊、油菜产业转型发展。近期,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加快藏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因势利导,加快油菜产业发展,推进育繁种一体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先后成立牦牛、青稞、三文鱼和油菜4个产业联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7个,涵盖了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油菜、马铃薯等主导产业。沿黄地区冷水鱼养殖保持稳定,三文鱼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 

 

  实施封湖育鱼,渔业增殖维护生态平衡。先后对青海湖实施了五次封湖育鱼,开展青海湖、黄河禁渔护鱼系列执法行动20余次,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个。建立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2个,建设了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改扩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年增殖放流能力达到2000万尾。截止2019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近35倍。通过系列禁鱼护鱼保护,青海湖周边形成完整的生物链,生态日益变好,黄河流域21种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得到了重点保护。 

 

  以产业促进农牧业转型,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强镇、产业园、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层级联动、点线面融合的产业体系。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2个产业强镇,创建了4个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了4个全国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培育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培育产业联合体20个,各类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343家,多措并举助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7.9%。发展多种“休闲农牧业+”模式,培植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认定43家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30个。通过国家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达8个,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2535家,从业人数4.5万人,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拓宽了生态农牧业增收就业渠道。 

 

  突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大通牦牛、兴海青稞等7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发布玉树牦牛、柴达木枸杞等1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青海牦牛广告片在央视、北京卫视等播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打造青稞姓“青”品牌,突出青稞丰富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功能,推进精深加工,“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有提升。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21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个、青海省著名商标55个,发布绿色发展新技术100余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41个,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229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9个。制定特色产业产品行业标准15项,构建“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体系,“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青稞姓青”知名度大幅提升。 

 

  通过以草定畜、牧繁农育等措施,“为养而种”、“种养联动”,农牧结合,产业循环。在半农半牧区、农牧结合区全面推进“粮改饲”,试点范围达15县2场。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牧—肥—农—牧”的循环模式,促进农牧共同发展,目前,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6%,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全覆盖。建立全员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制度,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9%。推进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把丰富的秸秆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以刚察、湟源2个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构建绿色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和数字等支撑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