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积极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
时间:2020-07-02 13: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农业;分类指导,以生态畜牧业为突破,推进股份制改造,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三个百亿元”产业。经过评估,37项主要发展指标总体进展符合预期,2020年能够完成既定目标。2019年,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达成了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框架协议,联合下发了《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方案(2019-2023年)》,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总体目标,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3项保障措施和“三步走”工作安排。
2019年11月,省部共建工作推进会召开,省部协同发力,农业农村部11个司局从现代农业产业园、追溯体系、质量兴农、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防控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省直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密切配合,围绕任务,多向发力。今年5月12日,再次组织召开了示范省创建工作视频推进会,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安全放心、共享富民增收”“四个示范样板”的新要求,黄南州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的目标,创建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目前,8个市州均制定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方案。今年以来,已落实创建资金44亿余元,其中:中央资金28.5亿元,省级资金15.5亿元。特色产业有突破。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积极推进,有机监测认证草场6916万亩、牛羊445万头只,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减量增效有实效。去年,在19个县(区),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114万亩,全省化肥农药用量同比分别减少24.4%、21.03%,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今年试点面积达到300万亩,建立试验田59个,化肥农药使用量可分别减少40%、30%,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质量监管有创新。牦牛、藏羊可追溯试点工程在牧区六州全面推进,11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了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启动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蔬菜等5类食用农产品带证上市。循环利用有提升。绿色循环模式不断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农膜回收率达到89%。科技服务有亮点。突出农药化肥替代技术研究攻关、绿色高效技术研发和集成。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7.5%、62%、95%。“昆仑”系列优良青稞品种、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创建14个包虫病防治示范县。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1.5万人。
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策,从试点、示范到持续推进,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14年6月,原农业部将青海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试验区。探索出“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建设模式,先后推出“梅隆模式”“拉格日模式”“甘德经验”等典型样板。完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110家,实现了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仅此一项牧民年增收2亿元以上。“青藏高原牦牛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被列为国家5个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选项目。2017年生态畜牧业工作入选“中国三农创新榜”,这是青海省农牧工作,也是全国的牧区和畜牧业工作第一次入列创新榜单。2019年,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青海省改革创新奖”。通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转变了牧民经营理念,创新了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保护了草原生态,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成为青海省农牧业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