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粮食安全的白城强音
时间:2020-06-28 12: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白城素有“八百里瀚海,八百里粮仓”之美誉,这个大粮仓能装多少粮食?2019年全市粮食生产总量达100.9亿斤,占全省的13%……
全国粮食增量看吉林,吉林增量看白城,全国商品粮基地、全省水田第一大市实至名归,“国家杂粮杂豆之都” “东方燕麦之都”已初具规模……看似普普通通的粮食让白城荣膺一个个桂冠。
几场喜雨过后,鹤乡大地生机盎然,暖风拂过,悠悠碧水,层层稻浪……又是一年仲夏季,又是一年芳草绿。穿行于鹅黄嫩绿之间,记者捕捉探寻着百亿斤粮食背后的故事。
守住耕地红线“藏粮于地”
渠渠清流润万物,泓泓碧水映花红。驻足于引嫩入白工程五家子泵站极目远眺,只见阡陌纵横、沟渠交错,微风吹过,连绵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村庄。蓝天和白云倒影在田里,随着微风轻轻荡漾。水渠里,清凌凌的江水哗啦啦地流淌,让人置身炎炎烈日下也能感到丝丝凉意。
“今年春凉,插秧晚点儿,不过亩产1000来斤不成问题!”镇赉县建平乡民主村大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清杰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了270公顷水田和180公顷的旱地。“种地种了几十年,看地不会走眼。就这几百垧地,今年收入700多万元,不在话下。”
“4月15日,引嫩入白工程渠首白沙滩泵站正式开闸提水,较常年提前5天,40万亩农田提早获春灌。”白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截至5月末,引嫩入白工程渠首白沙滩泵站利用嫩江水资源总量已达1.2亿立方米,为农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生产根本在于耕地,命脉在于水利。今年白城农作物播种面积1609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53.8万亩,同比增加19.8万亩。目前粮食作物全部出苗,由于今年春季雨水较多,土壤墒情好,粮食作物播种时间相对集中,苗齐、苗全、苗壮,整体好于常年同期水平。如果后期无特大自然灾害,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百亿斤以上,实现9连增。
“针对白城地区‘十年九旱’这一气候特点,白城市一直把水利工程和设施建设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据该人员介绍,目前,全市共筹集抗旱资金3.25亿元,准备抗旱行走式播种机2万余台,新增节水灌溉设备1443台套,抗旱水箱5.2万个,小白龙1万余吨,350座大小泵站合闸出水。现全市旱田有效灌溉率超过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白城还有27万公顷有待开发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良种良法配套“藏粮于技”
站在大日头底下,镇赉县坦途镇特力村的刘学民远远地看着自家绿油油的玉米地,一个劲儿地笑。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天天都要站在田埂上看一阵儿、美一阵儿。
“看不够啊……瞅瞅,我家的大苞米长得比别人家的最少高一巴掌。”阳光下,刘学民黑红的脸膛透着喜悦和满足。
仔细观察后,记者发现他的地果然与众不同。别人的玉米地有垄,玉米苗之间均匀间隔60厘米左右。刘学民的地不但没垄,连玉米苗的间隔也不一样: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上下。这一行种玉米,下一行留的是上年收获时没割的玉米秸秆。正在腐烂的秸秆就这么横七竖八地戳在长势茁壮的玉米田间,看着有些“扎眼”。
“这些烂秸秆可是宝,我的大苞米比人强,全靠它了。”提起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刘学民憨憨地笑着,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一是省钱省力。以前我种地,得先拖秸秆、搂秸秆,然后是灭茬,接着是打垄、铲地、趟地……哪一样都落不下。而保护性耕作也太省事了,以往种地那点事全都不用干了,光这,每垧地就能省1000多块钱。二是节水增收。以往我们播种前都得翻地,把底下的土翻到上面来,咱这地方风大,日头足,这么翻来翻去,土壤失墒太快,没事就得灌地。而人家保护性耕作的做法,第一个就是不动土、少动土,顶多对土地进行深松,这样土壤里的水份就留下了。你看我这地,轻旱的时候都不用灌。三是产量高、养地力。保护性耕作实行宽窄行播种,隔垄休闲。头一年的秸秆烂在地里,就成了肥料,防风沃土,长久下去,这地就肥了。何况实行宽窄行播种后,庄稼通风、透光,孕穗率高,我算过,一垧地玉米,增产至少得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