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区:长效脱贫看后劲 扶贫产业筑根基(2)
时间:2020-06-28 11: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过去,我们在家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耗时、耗力、耗工且艰苦,收益也不高。”忠党村脱贫户李密广说,自从秦培钊到村里任第一书记,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生产,使稻米质量快速提升,售价也跟着上涨。种水稻收入增加了,李密广家在2016年就脱贫了。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武鸣区农家香米公司到村投资,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驻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说,村里的香米产业基础好,培育出了品牌,得到了龙头企业的青睐——专门从事香米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武鸣区农家香米公司与忠党村合作社达成了合作。
秦培钊介绍,农家香米公司计划将“长古香丝米”这个品牌进行再“包装”,形成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产品推送到市场上,通过自身积累多年的香米加工经验、稳定的销售渠道,助力忠党村香米产业新的发展。
在壮乡红土地里种出新产品
扶贫扶长远,关键看产业。脱贫攻坚的成效要持续,扶贫产业本身的发展必须健康、可持续、有生命力。
武鸣是我国壮族发祥地之一,壮乡人民祖祖辈辈耕种的红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如今,当地的陆斡镇忠党村特色产业大军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有着“谷类的红宝石”美誉的中国台湾红藜麦。
2020年2月底,克服疫情影响,垦地、播种……经过四个月,在忠党水库边的农产品示范基地,大片的红藜麦长势喜人,一串串红色的藜麦穗压弯了枝秆。
原来,经陆斡镇政府牵线,广西万物工坊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台北微鲸农业与忠党村达成合作,在忠党水库旁建设忠党中国台湾红藜麦种植示范园,引进特色杂粮中国台湾红藜麦种植,在忠党水库边打造特色观光农产品示范基地。
为何种植红藜麦?
陆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黄柏尚给出的答案是,红藜麦既可掺和稻米一起煮熟进食,也可当作酿制小米酒的原料,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成长有保健养生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给种植户带来不菲的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在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产品,又适合本地在发展的,为扶贫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黄柏尚说。
“这是我们第一次种植红藜麦,面积80亩,是实验性质的。保守地说,我们成功了50%,证明这里能种。”种植基地负责人梁蒙京说,目前种植出来的红藜麦有很多植株超过两米,亩产可达200公斤。“后续,我们就用高植株的红藜麦做种,开展大面积种植。”
黄柏尚介绍,按保守测算,红藜麦收购价格每公斤25元,一亩地两季的红藜麦产值为1万左右元。“与水稻相比,红藜麦与水稻的种植成本相当,但是红藜麦的收益翻了几倍。总体上看,红藜麦的收益、盈利很可观,是值得引进的。”黄柏尚说。
此外,忠党村的红藜麦种植基地还吸纳贫困户就业,并且计划发展成为红藜麦特色度假风景区。“平均一亩地需要用7个工人,我们都是请当地周边的村民,而且优先考虑贫困户。”黄柏尚说,红藜麦生长较快,周期为4至6个月,成株的颜色从嫩绿到鲜红、暗紫、金黄、夕阳红,大片红彤彤的红藜麦就是一道十分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认真做好规划,步步为营,因为这不仅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更能成为一个崭新的、吸引力大的旅游观光产业,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驻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意味深长地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如今攻坚难,后头要确保脱贫地区、脱贫群众不返贫更难,因为贫困群众要经由脱贫、巩固的过程走上乡村振兴的富裕道路,因此,扶贫产业必须要从“生产发展”推进到“产业兴旺”,才能有足够的后劲实现脱贫长效化。武鸣区持续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强化帮扶,“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通过发展多种扶贫产业并加以创新,形成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的良好局面,为持续增收、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